2005年4月13日下午四時,位于成都南郊牧馬山高爾夫球場側的大草坪上,以川音成都美術學院為主體的四十一位在校男女藝術學子,以他(她)們的血肉之軀上演了一出當代版的生命頌歌——《@ 41》。四十一個“天體”,組合成電子郵件的精典代碼“@”,并按“多米諾”方式依次關聯倒下。在春日暖陽的斜照下,青春的律動、青春的氣浪、青春的嫵媚、青春的力量,以一種不可名狀的態勢撲面而來,令人血脈賁張情緒亢揚,極為震撼!
信息高速之快捷,使得傳輸極限的記錄更新不迭,也使得地球變小不得以將“村”作為認知單位。互聯網時代,新技術不斷在刷新人們的思想,也在不斷刷新人們的生活。作為未來世界的必然主宰者,青春就是責任,青春就是權力!顯然,僅僅是對既有成果的占有和消費,是不健康的,也是不負責任的。既為未來知識經濟拓展的后備力量,當代大學生除了埋頭儲備書本知識,是否應該多一些思考?是否應該不斷刷新精神面貌?
當年毛澤東說過:“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是在強調事物發展中的邏輯性,也在提示對后人而言“希望”的存在意義。然而,事實證明,僅有希望是遠遠不夠的。
2005年4月14日于成都龍王廟老默柴屋
——————————————————
《@41》行為表演作品參與者名單:何利平、王挺、鄭勇、付豫、徐典、胡歌平、劉緯、李洋、郭仲正、胡興、秦湖濱、賈茜蘭、段冠榮、
余中華、寧永川、晉奇偉、劉軒、陳思、吳能波、李準、郭強、呂志鵬、李聰、李輝榮、安衛孝、韓晨亮、何勇、陸家飛、楊曉勇、張晶良、冉海洋、姚常海、宋輝、胡志強、湯若雷、蘇偉、袁平、袁亞輝、王偉、余良偉、徐鵬(注:陳思、李聰、徐鵬是外校的大學生,余良偉是我院工業設計系學生;其他的都是國、油、雕系的學生。)
攝影:陳默、劉維、黃勰、任德華
攝像:王寧、熊巍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