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是世界第三長河,同時也是中國水生生物最為豐富的河流。
多年以來,由于蓄洪墾殖、環境污染、過度捕撈、航運等建設,長江魚類資源面臨威脅。在長江水系中,上游的魚類種類尤其豐富,中國特有種比例明顯高于中游和下游。
今天,長江開發的重心已經從三峽滾動上溯到金沙江江段及上游支流,開發規模之大、水壩之高、梯級之密集,舉世罕見。在關注、研究水電開發的環境影響和參與水電項目環評的公眾評議的過程中,我們一再聽到水生生物保護專家發出警示:水電過度開發的疊加效應將會摧毀長江上游水生生物密集區的流水生境,對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產生無可挽回的重大影響。
長江上游梯級開發如火如荼
根據長江水利委員會2003年10月編制的《金沙江干流綜合規劃報告》中推薦的梯級開發方案,金沙江水電開發由19個梯級組成,其中中下游河段的金安橋、觀音巖、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和向家壩6個梯級為近期工程。
而根據《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簡要報告》,金沙江中下游規劃興建梯級電站數量被增加到12座,裝機總容量為5858萬千瓦。其中雅礱江口至宜賓下游河段規劃按4級開發,即向家壩、溪洛渡、白鶴灘、烏東德;而奔子欄至雅礱江口的金沙江中游計劃開發一庫八級,即上虎跳峽水庫、兩家人、梨園、阿海、龍開口、金安橋、魯地拉、觀音巖。
截至2008年底,金沙江中游的金安橋電站,以及金沙江下游的溪洛渡電站和向家壩電站,均已開工建設。據悉,目前中下游多座水電站都在加緊前期準備,準備在今明兩年中集中上馬。
在金沙江開發啟動前后,長江上游主要支流的梯級開發也已經大規模啟動。其中岷江干流都江堰以上的上游河段,已規劃了10個梯級電站,中下游還規劃了7個梯級;大渡河干流規劃為22級梯級,后又增加下游的沙灣、安谷兩級,共為24級;雅礱江干流,總共規劃了21個梯級;烏江干流規劃了12級梯級水電站;嘉陵江干流規劃了17個梯級樞紐。
在干流大搞全江“渠化”的開發規劃以外,這些河流的各級支流,也已形成“密如繁星”的梯級開發態勢。僅以主要支流為例:金沙江流域的崗曲河、普渡河、牛欄江、橫江、白水江等共有56個梯級;烏江流域的芙蓉江有10個梯級,貓跳河有6級;嘉陵江流域的涪江干流31級,涪江上游火溪河4級,涪江上游虎牙河3級;渠江上游巴河5級;岷江流域的馬邊河9級,青衣江18級,雜谷腦河1庫8級,黑水河2庫5級;在大渡河流域,瓦斯溝1庫7級,梭磨河8級,小金川17級,田灣河2庫4級,南椏河7級,官料河7級.;在雅礱江流域,九龍河6級,木里河1庫6級。
梯級開發有利于發電效益的最大化,但如此密集的開發,梯級水庫的形成與運行形成的疊加效應將遠大于單一電站興建的影響。如果這些梯級開發全部實施,將會對長江上游水生生物,尤其是珍稀、特有魚類產生難以挽回的重大影響。
水電開發一再壓迫特有魚類的生存空間
長江流域的魚類純淡水種類達到338種,接近全國淡水魚總數的1/3;同時長江流域魚類中特有種有162種,中國特有種有265種,占中國魚類特有種總數的60.36%。
長江上游江段存在著許多特有種,也就是為我國所獨有、長期適應于長江上游水體生態條件的特有魚類。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在20世紀70年代數量還很多,其中許多曾是四川江河的主要經濟魚類,在漁獲物中占有較大比例,而80年代后,很多種類種群數量明顯減少,逐漸失去漁業價值,種質資源急劇減少。1989年,葛洲壩水電站建成,徹底阻隔了中華鱘的洄游通道,使其在長江上游絕跡。
1994年,三峽工程開工。專家稱,三峽工程將使約40種魚類受到不利影響,約占上游特有種數40%。而由于棲息地面積縮小約1/4,其種群數量勢必相應減少。
為有效地保護好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資源,減輕因三峽工程建設對魚類資源所帶來的不利影響,根據三峽工程建設環境保護規劃,在長江上游瀘州至宜賓新市鎮建立珍稀特有魚類自然保護區。1996年經瀘州市人民政府和宜賓地區行政公署批準分別建立了長江瀘州段瀘州市珍稀特有魚類自然保護區和長江宜賓段宜賓地區珍稀魚類自然保護區。1997年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兩個保護區合并建立了長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魚類省級自然保護區。2000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將該保護區升格為長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然而,就在國家級保護區設立的當年,水電開發已經開始按計劃向上游的金沙江江段滾動,而規劃中的向家壩和溪洛渡兩座大壩,竟都位于保護區內。《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第32條明確規定:在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沖區內,不得建設任何生產設施。而高161米的向家壩大壩恰恰位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高278米的溪洛渡大壩則距保護區核心區上游邊界不過兩公里,兩座水電站建成后幾乎首尾相接,直接導致長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魚類保護區的核心區成為庫區,完全喪失流水生境,白鱘90%的產卵場被淹沒,達氏鱘50%的產卵場被淹沒,圓口銅魚因生境嚴重破碎化,完成生活史困難。
為了給金沙江水電開發讓路,當時的國家環保總局根據國家水電規劃設計總院的請示下發了《關于金沙江一期工程與長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關問題的復函》(環辦函2000249號),要求國家水電規劃設計總院組織開展工程對保護區的有關影響及工程和保護區替代方案研究工作。四川省人民政府于2003年2月將《關于長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范圍功能區調整及更改名稱的請示》(川府20033號)上報國務院審批。2004年7月國家有關部門將范圍和功能區調整方案上報國家環保總局,2005年4月國務院正式批準通過,并更名為“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小南海水電站:危及最后的避難所?
在水電開發如火如荼的狀況下,作為諸多重點保護魚類以及長江上游特有魚類的重要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和棲息地,多位魚類專家將這片保護區看作是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最主要、最重要和最后的庇護所。
然而,新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劃定才不過三年,水電開發再次尾隨而至。相關方面提出,依據1990年形成的《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長江干流三峽之上、向家壩之下,應當修建小南海、朱楊溪、石硼等大型電站。其中小南海水利樞紐工程已經進入緊鑼密鼓的論證階段。作為當地電網的骨干電源,小南海壩頂高程海拔206.5米,預選壩址位于重慶市珞璜鎮下游1.5公里處,處在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保護區實驗區。
由于侵犯自然保護區范圍,根據重慶市人民政府渝府函2008210號的要求,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以及部領導關于助推小南海水電站建設前期工作的指示精神”,農業部于2009年2月17日至18日組織專家對重慶市政府提交的《長江小南海水電站建設項目對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影響及其減免對策專題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專題報告》)進行了論證。
此次論證會上,專家組指出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緩解三峽和金沙江梯級水電開發對魚類資源影響的補救措施,對長江魚類物種資源和漁業資源保護具有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指出小南海江段是保護區珍稀特有魚類重要的棲息地和生態通道,近年來每年有約150億尾(粒)魚類的苗(卵)通過該水域;而小南海水電站的修建將會對水生生物資源以及保護區的功能造成一定影響;
此前,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專家在研究了小南海水利工程對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自然保護區生態的影響后,曾給出更加嚴峻的預測:小南海和其它梯級電站開發的累積效應將會嚴重改變河流生態系統的水域環境,對棲息的珍稀特有魚類造成毀滅性影響。
環保部專家經研究認為,擬建小南海大壩將成為一道巨大的物理屏障,直接截斷大壩上下游江段的連續性,阻礙了洄游性魚類向上游或下游遷移的通道。小南海工程淹沒區涉及珍稀特有魚類保護區的緩沖區和實驗區,不但將導致多種珍稀特有魚類產卵場和棲息地大量喪失,同時淹沒區內的流水生境將變成水庫靜水環境,壩址下游江段的水情水勢也會發生巨大變化,流量從季節性變化變為由人工調節的無規律性變化,大壩泄洪也將直接改變下游部分江段水流的流速、流量、水溫、水質等一系列指標,對該區域的生境造成顯著影響。若小南海、朱楊溪、石硼3個梯級電站建成,長江干流中的核心區和實驗區將不復存在,僅剩41.9公里緩沖區。庫區將合計淹沒30處珍稀特有魚類產卵場及集中分布點,保護區的結構和功能將幾乎喪失和破壞。
然而,根據公開報道,在這個項目的論證會上,專家組僅僅模糊地提出:建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等有關法規,提出相關解決方案。
顯然,這是暗示保護區范圍必須再次調整。但是,保護區調整不調整,已經陷入兩難。如果不調整,在幾度鯨吞蠶食之下,保護區的功能幾乎無法維持;如果要調整,放眼長江上游,在廣大的區域內,干流、支流幾乎都規劃了密集的梯級水壩,縱然有心調整保護區,又該向何處去呢?
如此退無可退的局面,絕不僅僅在小南海水電站的決策中出現,金沙江下游4級大壩、金沙江中游一庫八級,以及岷江、大渡河、雅礱江、烏江、嘉陵江干支流的密集開發,無不碰到這樣的問題。20年來,為了水電開發的需要,長江上游的珍稀特有魚類的棲息地被迫從葛洲壩推到三峽,從三峽推到溪洛渡,從溪洛渡又推到小南海,如今小南海又要建,可能會推到岷江,近來又傳來消息,岷江下游保護區的實驗區內也在考慮建一至兩個梯級……
面對被電站規劃和建設撕扯得支離破碎的魚類棲息地,相關專家絞盡腦汁,力圖在每一個水壩的環境影響評價中做出補救措施。但這一個個看起來頭頭是道的補救方案,是否真的能挽救被推向絕境的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呢?
近期公布的阿海、觀音巖等長江上游干流電站的《環評報告》簡本,讓公眾有機會可以了解環評中確認的潛在環境影響,特別是對專家們提出的補救措施有所了解。
在公開信息的基礎上,環保組織就阿海和觀音巖兩座水壩的《環評報告》簡本及對公眾疑問的答復中提出的保護措施咨詢了有關專家。多位專家認為,鑒于金沙江中游一庫八級的密集開發狀況,《環評報告簡本》提到的就地保護、增殖放流,以及捕撈過壩等措施,都難以有效保護魚類種群。
比如增殖放流,多位專家同樣認為在建庫造成魚類生存環境不復存在的情況下,放流的意義已經失去,難以讓物種延續下去。在阿海《環評報告》簡本及水電公司給公眾的相關答復中提出“增殖放流魚類適宜的生境在金沙江中游河段是有的,主要是落實如何權衡干流與支流開發與保護這一關鍵點。只要真正做到支流規劃、開發服從干流的規劃、開發,增殖放流魚類的適宜生境是有保障的。”以上結論并無相應的論證支撐,且目前并沒有具體的方案,把措施建立在一個還未進行的設想上,顯然無助于解決當前面臨的嚴重威脅。
同時,多位專家提到還有多種珍稀特有魚類的人工繁殖技術未成功或不成熟,這點也為金沙江水電建設的論證文件所承認。
但在公開回應公眾疑問時,開發部門卻籠統地提出“只要得到建設單位和社會各界的足夠重視,投入足夠的時間、經費和研究力量,有更多的專家學者參與到這一科學研究中來,魚類人工增殖放流技術是可以實現技術成熟過關的”,這種建立在一個未經檢驗的假設前提下的提法,對于已如箭在弦上的開發項目的魚類保護來說,也是難以成立和令人信服的。
與三峽、溪洛渡、阿海等水壩不同,小南海水電站環評報告將仿生態通道過魚設施的建設作為其主要補救措施。在小南海《專題報告》論證會上,專家組特別指出,過魚設施建設須經嚴謹的論證和科學試驗。其實,對于魚道是否能有效減少水壩對魚類的影響依然存在爭議。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曹文宣認為,修建魚道不是長江流域魚類保護有效手段,因為長江上游的特有魚類,多數適應于激流環境,大壩修建形成水庫的靜水環境對它們是不適應的,特別是進行梯級開發時,急流生境喪失殆盡,對這些魚類的保護問題不是修建魚道就能夠解決的。
同時,曹院士認為修建過魚設施不能解決大壩上下魚類基因交流的問題,因為它只能供魚上溯,不能誘魚下行;同時許多產漂流性卵的魚類,魚卵和初孵仔魚在漂流過程中發育,通常要漂流400公里至500公里才能主動游泳,這些魚在水庫中是不能進行繁殖的,不能繁殖就達不到“交流”的目的;而對于一些適應于激流環境并且多為攝食底棲生物的特有魚類,因適宜的生境已完全消失而在水庫中絕跡,它們是無法通過水庫上下交流的。
生境消失是致命損害
從環評報告和之后開展的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過程可以看出,水電開發的最大影響,是峽谷急流生境的消失,這對眾多生活在這一水域中的魚類,特別是那些必須在流水中繁殖的魚類將是十分嚴重的,甚至是致命的。
以觀音巖水電站為例,其《環評報告簡本》確認,“觀音巖水電站庫區江段在水庫蓄水前主要是峽谷急流生境,它不僅是一些土著魚類生活的環境,更是多種在急流中產卵魚類的產卵場。蓄水后,原急流險灘將被淹沒,庫區變為緩流水域,很多魚類的產卵場將消失。”
專家學者們進一步指出,長江上游水電開發的影響需從梯級開發的累積影響來看,因為這些梯級開發全部實施,金沙江等河流的生境類型將發生根本性改變,它所導致的疊加效應將遠大于單一電站興建的影響。相關研究表明,梯級水庫運行調度不光直接影響長江上游特有魚類,同時虎跳峽梯級水庫還有可能影響青藏川西高原魚區裂腹魚屬的種類。
以觀音巖為例,其《環評報告簡本》顯示,觀音巖水電站將破壞產漂流性卵魚類的生境:“如果不考慮觀音巖以上的梯級,這些種類將逐漸向干流庫尾上游或進入各入庫支流產卵繁殖。特別對于產漂流性卵魚類,由于流速變緩,來自庫尾以上干流、支流產卵場的部分卵苗將沉入庫底,孵化率、仔魚存活率將顯著降低,這些魚類的資源量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如果考慮干流梯級開發,那么產漂流性卵的魚類將不能完成生活史,如果沒有相應的保護措施,這些魚類將很快在該水域消失。”
挽救長江特有魚類必須制止水電過度開發
為了避免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陷入絕境,我們呼吁采取緊急措施,綜合平衡開發和保護的關系,制止水電過度開發,保護珍稀特有魚類。具體建議如下:
一、開展細致的魚類資源調查,避免在家底不清的狀況下盲目規劃和決策
多位專家指出,根據阿海《環評報告簡本》所述,阿海評價區所在的中游河段共計有154種魚類、特有魚類有54種,而現場調查過程中,只采集到16種魚類;而觀音巖《環評報告簡本》據歷史文獻和調查認定金沙江中游江段有160種魚類,約90種適合在觀音巖庫區及其壩下鄰近地區江段生活,而從《環評報告簡本》僅顯示有魚類40種。這些調查與歷史統計結果差異過大,環境現狀調查可能存在缺陷。而基于這種有缺陷的環境現狀調查和不清晰的描述的基礎上做出的環境評價結論可信程度,以及相關措施的可行性均存在問題。
二、加強珍稀特有魚類馴養繁殖的基礎性研究,在相關技術成熟前不宜將其作為主要補救措施
由于對多種珍稀特有魚類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對其習性還了解有限,其人工繁殖技術未成功或不成熟。政府主管部門對此應該高度重視,建設單位和科研單位應該投入足夠的時間、經費和研究力量,實現魚類人工增殖放流技術的成熟。我們希望能夠暫緩開發,待對這些魚類的生態習性以及河流的自然生態狀況有了比較充分的研究,并有比較成熟的保護技術,包括人工馴養繁殖技術、苗種、成魚和親魚培育技術,再考慮實施水電開發。
三、嚴格實施適度開發,為珍稀特有魚類留下最后的生存空間
魚類專家指出,試圖在天然棲息地環境遭到破壞的前提下,主要依賴人工措施保存天然魚類的種群結構和資源量,這不符合物種保護的基本原則。最好的物種保護原則就是棲息地保護,而依賴人工措施保存大批量的、失去棲息地環境的魚類物種,在世界范圍內既無先例,也無綜合、成熟的技術和管理等方案,目前,以及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范圍都是不可行的。
在阿海水電站的論證過程中,參與環評的專家提出,為了協調水利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目前國際上水電開發的發展趨勢是有選擇、有限度地開發流域水能資源,而不是將一個流域100%的可開發水能資源都進行梯級開發;在兩個電站之間保留一定面積的流水生境對減緩流域開發的不利影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議對梯級開發所產生的疊加效應予以高度關注。
我們希望決策層認真考慮這一建議,即應當有選擇、有限度地開發流域水能資源,在電站之間保留一定面積的流水生境,以切實緩解水電開發造成的不利影響,避免本地長江珍稀特有魚類的衰亡。
鑒于兩處正在論證的壩址對魚類保護的特殊重要性,我們特此提出建議:
1.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今天乃至未來長江上游多種珍稀特有魚類最后的避難所,我們希望決策層能夠統籌權衡開發和保護,否決經濟效益有限而環境影響巨大的小南海、朱楊溪、石硼電站項目。
2.觀音巖處于金沙江中游一庫八級的最下一個梯級,多位魚類專家認為該江段對維系圓口銅魚等產漂流性卵的魚類的種群有著特殊重要的作用,我們希望這樣的地位得到重視,希望各方在一庫八級梯級開發環境保護需要的背景下,考慮觀音巖電站零壩方案,即放棄該梯級和它下面地方政府計劃的兩個較小梯級,以便為圓口銅魚等物種保存生境。
(本文作者:北京大學保護生物學教授呂植、中國物種信息服務中心負責人解焱、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鄭易生、四川省地礦局區域地質調查隊總工程師范曉、綠家園志愿者召集人汪永晨、自然之友總干事李波、云南大眾流域管理研究與推廣中心主任于曉剛、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
信息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