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牌 |
隨著全球經濟的復甦,很多國家為了保證本國產業的快速恢復性發展不斷採取各種貿易保護措施來應對中國質優價廉產品的出口,比如前不久在歐洲出現的對中國鋁輪轂的反傾銷調查,還有在昨天成為各方媒體焦點的美國隊中國進口輪胎實施懲罰性關稅的貿易保護性措施,那麼在中國不斷調整結構提高內力的同時,我們如何來應對外在環境對我們不斷的挑戰呢? 當我們還沉浸在中國汽車連續7個月銷量超過美國時,美夢就被驚擾了。8月美國汽車業銷量反彈,重新奪回全球第一的位置。而另一個更糟糕、但也在預料之中的壞消息也傳來了。美國總統奧巴馬於9月11日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所有小轎車和輕型卡車輪胎實施為期三年的懲罰性關稅,稅率第一年為35%,第二年為30%,第三年為25%。 聯想到前不久剛剛掀起的歐盟對中國鋁輪轂反傾銷調查,我們可以斷定——中國汽車業及相關產業已經成為貿易爭端的第三個焦點產業。前兩個是紡織品、玩具業。其實對於這一天的到來,中國汽車業人士早就心知肚明,因為這已經成為成長中的必然代價。但就眼下看來,與其悲歎這種無法規避的宿命,不如尋找對策。 前車之鑒——日美貿易戰 談到對策,我想扯得更遠一些。第一,被貿易制裁,不是恥辱,是一種榮譽。或者說是一種成人的受洗儀式,表明中國輪胎及相關產業已經從幼稚期進入成長期,從乳臭未乾的小子長成了少年。第二,少年要進入成人世界,就不避免地會碰到一些障礙,克服後,少年才能成功。 我們沒有經歷過。至少汽車業還沒有經歷過。所以我們只能借他山之石。比如看看日本。當然這裡談的是日本的整車,而不是零部件業。 上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時,日美汽車業矛盾最大,貿易爭端也最多。80年代初期,日本汽車長驅直入美國市場,以至於有人稱“日本企業的利潤幾乎都是從北美賺來的”。按照相關資料顯示,20世紀80年代的前半期,日本汽車企業在美國每銷售一輛車可賺20萬日元。更令美國人憤怒的是,日本和美國汽車間巨大的貿易赤字。日本車當時幾乎佔據美國四分之一市場份額,而日本的一些貿易保護措施無形中將美國車排除在日本主流銷售市場之外,美國車僅佔有日本1.5%的市場份額。美國和日本汽車零部件間的貿易逆差達128億美元。 在這種情況下,一場貿易戰一觸即發。1993年7月,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在訪日時提出了包括汽車、保險、醫療設備等市場在內的《經濟夥伴關係框架協議》,但時任日本首相的細川護熙堅決拒絕。儘管1993年7月,日本開始同意進行開放日本國內汽車市場的談判,但以各種理由拒絕和美國進入談判程序。1995年5月16日,美國政府宣佈,日本汽車和汽車零部件市場的封閉性違反了 WTO 規則,根據美國1974年貿易法301節、304節(即單邊報複製度的“301條款”),如果6月底有關談判仍無進展,美國將對來自日本的價值59億美元、13款豪華轎車徵收100%的報復關稅。 你無法想到日本運用了什麼工具來保護自己——就是GATT的相關規定。1995年5月底,日本向WTO提交了日本史上的第一份WTO起訴書,指控美國對來自日本的進口汽車徵收高關稅的行為違反了GATT第1、2、23條。結果在正式爭端解決程序啟動不足1個月後,日美雙方協商解決問題,日本合法地拒絕了美國的一些要求,保護了日本汽車進軍美國市場。 有人將這次稱為日本貿易爭端的轉折點,從消極的應對轉向積極主動應對。 中國汽車業憑什麼屹立全球? 從日本汽車業的話題轉至中國汽車業上。 今天的中國汽車業和當年的日本汽車業有一點點相似。即中國是汽車製造的大國,用英文表達,這個是是現在時;但還不是汽車強國。至於和日本不同的是,我們有龐大的國內消費需求作支撐,作交易的籌碼。 很多朋友在談論,中國該怎麼接招、應對這些貿易壁壘。我認為,這需要幾方合力,不是一方力量就可以。 第一, 從企業層面。要檢討一下,是否存在為了出口而壓低價格競爭的事件?如果確有其事,需要國家或者行業協會進行某些監督。另外,不妨學學其他企業,在海外設廠,降低中國出口至美國的輪胎順差,這樣不至於給自己惹太多麻煩。 第二, 從行業協會層面,需要做一些工作。比如監督出口數據,一旦某些指標顯示有傾銷或者過大的貿易赤字時,要提醒企業小心。一發現有可能引發爭端時,要第一時間和海外相關機構溝通,盡可能將貿易摩擦最早解決掉,不至於上升至政府層面。 第三, 中國政府主管部門需要採取某些策略,進行談判。比如這一次迅速對對原產於美國的部分進口汽車產品和肉雞產品啟動了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審查程序,就很有點意思。 大家將目光放在了美國出口至中國汽車上,我卻關注肉雞。理由很簡單,肉雞的打擊面更大。據不完全統計,受影響的美國產品總值約20餘億美元。汽車顯然還不足一半,今年上半年美國出口至中國的汽車約2萬餘輛。這對於美國三大汽車巨頭來說,不是一個太大的打擊。但肉雞就不同了,10餘億美元的肉雞牽涉到太多美國農民的利益,牽涉到太多未來的選票。這顯然是奧巴馬政府無法承受的。 美國復甦需要中國市場作後盾。所以我們有條件、有底氣進行談判。 不必過份害怕貿易壁壘,也不應該消極對抗。既然我們想打入別人的地盤,就要勇氣和謀略來應對大棒。如果日本企業能做到,有什麼理由中國企業就做不到呢? 我相信,再過二十年,我們會以平常心、更從容、更老練地應對這些海外大棒。 |
2010年9月1日星期三
補鐘-鄙視貿易保護 中國汽車業需硬朗-學車師傅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