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9日星期一

“北歐藝術設計”高級國際研修班

“北歐藝術設計”高級國際研修班


瑞典國家藝術與設計學院著名教授
將來滬開設“北歐藝術設計”高級國際研修班

北歐國家是近現代設計發達的國家,特別在手工藝與現代技術結合,自然材料的工業化利用和保持設計風格的民族特色、人文特點方面,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成立于1844年瑞典國立藝術與設計學院是瑞典及北歐最大的設計類學校。應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之邀,瑞典國立藝術與設計學院將派出三位著名教授于8月7日至11日來滬開設“北歐藝術設計”高級國際研修班。他們是室內設計大師卡琳教授(Prof.KarinNyrén)、瑞典第一代工業設計大師樂思教授(Prof.LarsLallerstedt)、工業和新媒體設計大師李松平教授(Prof.BobLee)。他們將演講北歐的風情、北歐藝術設計之真諦、瑞典的工業設計、室內設計、家具設計、新媒體等內容。歡迎設計類專業教師、企事業單位從事工業設計、家具設計、室內設計、廣告設計和數碼藝術設計的專業設計人員報名參加。

聯系人: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趙老師13917697057。

講習班師資

本講習班由多學科系(Dept.ofInterdisciplinaryStudies)承辦,由Prof.BobLee領銜設計、主持課程。

主講教授:

Prof.KarinNyrén

卡琳教授,建筑師,室內設計大師,瑞典著名的Nyrén建筑事務所合伙人,并自1987年起在事務所供職,主持了無計其數的公共文化內空間的設計。瑞典的絕大部分知名的博物館、圖書館、文化宮,包括瑞典國家美術館(ModernaMuseet)等都留下了卡琳教授的手跡,而材料、光和色彩的運用是她的拿手戲。二零零四年起執教于瑞典國家藝術設計學院室內系,全面負責室內設計的研究生教育。

Prof.LarsLallerstedt

樂思教授,瑞典第一代工業設計大師,第一任工業設計教授,前任瑞典國家藝術設計學院院長(1999‐2003),亦曾任由商學院、設計學院、醫大和皇家理工學院合辦的斯特哥爾摩創業學院(SSES)教授(2003‐2005),以及分別在印度、日本等國擔任過客座教授。作為一個工業設計師,樂思教授擁有一個極其豐富的作品集,從日常生活用品、餐廚器具、工具,到高科技的通訊設備、音響設備等等,應有盡有。

Prof.BobLee

李松平教授,工業、新媒體設計師。自1990年起,全面負責瑞典國家藝術設計學院數字媒體教育的創建工作,并于1996年榮獲極有限的終身教席,任數字媒體系系主任。李松平教授也曾擔任諾基亞瑞典有限公司設計經理,在民用通訊、衛星電視、手機等設計領域有著廣泛的實踐經驗。2007年起以客座教授受聘于同濟大學建筑與城規學院;2009年開始籌辦、主持交互與智能媒體研究中心。


Tag: Advertising | Advertisement | eMarketing | Agency | Online | Campaign | Corporate identity | Logo | Graphic | 4a | Branding | Brand | Promotion | Tvc | 廣告 | 宣傳 | Design | 商標 | 設計 | 巿場推廣

“2007北美藝術設計教育展”9月17日在上海舉行

“2007北美藝術設計教育展”9月17日在上海舉行


9月17日晚上6:00-9:00時,美國林頓教育服務機構將攜北美九所著名藝術院校的招生負責人于上海華亭賓館內舉辦藝術院校說明會,為廣大有意在藝術領域深造的學生創造一次了解北美藝術院校及赴美申請攻略的機會。

據悉,此次來滬參展的學校包括:艾伯塔藝術設計學院、芝加哥藝術學院、創意設計學院、艾米麗卡爾藝術學院等多所北美知名藝術學校。而這些院校提供的專業領域涉及:廣告、動畫、建筑設計/城市規劃、電影/數字媒體、珠寶設計等。

活動現場,學生可與各院校的招生主任進行零距離交流,也可攜帶自己的作品集請他們進行作品審核。

Tag: Advertising | Advertisement | eMarketing | Agency | Online | Campaign | Corporate identity | Logo | Graphic | 4a | Branding | Brand | Promotion | Tvc | 廣告 | 宣傳 | Design | 商標 | 設計 | 巿場推廣

“北京孫啟民國畫巡展”在甘肅藝術館舉辦

“北京孫啟民國畫巡展”在甘肅藝術館舉辦


“北京孫啟民國畫巡展”在甘肅省藝術館舉辦,甘肅省文化界的有關領導和部分書畫家一起應邀參加了開幕式。

  孫啟民先生自幼喜歡繪畫,曾入西安美協國畫班學習,受“長安畫派”康師堯、何海霞、石魯、劉文西等的指導和影響。主攻山水、人物,曾在多家報刊發表作品,多次參加軍內外畫展并獲獎。2003年起,孫啟民先后在蘭州、咸陽、北京和西安等地舉辦個人畫展,出版了《孫啟民畫選》。他的作品以強調氣勢為主要特色,不論巨幅,還是小幀,都充溢氤氳之氣、恢宏之氣,大塊的墨與色,加以線條的流暢穿插,使觀者感到淋漓酣暢和磅礴壯闊。

Tag: Advertising | Advertisement | eMarketing | Agency | Online | Campaign | Corporate identity | Logo | Graphic | 4a | Branding | Brand | Promotion | Tvc | 廣告 | 宣傳 | Design | 商標 | 設計 | 巿場推廣

“北京數字作品版權登記平臺”在京啟動

“北京數字作品版權登記平臺”在京啟動


新聞導讀:“文化創意產業”即版權相關產業。無論是從這概念的內涵、外延還是國外有關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實踐來看,這兩個概念都是一致的。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和本質,是把優秀的文化創意創作成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產品(作品),并通過市場機制把產品推銷出去,實現產品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在這一過程中,版權保護工作貫穿始終并不可或缺。大力加強版權保護及服務工作是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必然選擇。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文化創意產業的飛速發展,新的作品形態不斷涌現,作品的表達、使用、傳播方式不斷更新,原有的版權管理和保護工作機制還存在不適應文化創意產業快速發展的地方,需要改變工作思路和管理模式,并在不斷創新中提升行政管理的科技含量,使版權工作在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道路上起主導作用。

數字作品版權登記平臺的開通一舉解決了長期困擾數字版權產業發展的瓶徑問題,數字作品諸如:數碼照片、彩鈴彩信、網游動漫、(博客)網絡文學等作品可以向其他形式的作品一樣獲得法律上的“戶口”——著作權登記證書。

4月26日下午,“崇尚科學,保護正版——北京數字作品版權登記平臺啟動儀式新聞發布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國家版權局版權司副司長許超、信息產業部信息化推廣司司長陳偉、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陳冬、北京市版權局局長孫向東、副局長王野霏、海淀區委副書記周來升等單位領導出席儀式。中外媒體60余家受邀參加了新聞發布會。

為貫徹落實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精神,加快北京數字作品登記中心建設,為文化創意產業服務,市版權局在市科委的大力支持下,聯合北京華旗資訊數碼科技有限公司等高新技術企業進行科技攻關,在全國率先建成數字作品版權登記平臺。聯合北京華旗資訊數碼科技有限公司等高新技術企業共同開發建設的。它是集數字作品版權登記、合同備案、作品權利信息查詢、版權貿易展示、數字水印加密技術應用以及數字作品版權認證、執法取證等綜合義務為一體的版權行政管理平臺。該平臺的建設充分考慮了數字作品的特點,采用了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且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數字水印加密和圖像自動檢索兩大核心技術,使得數字作品在獲得版權登記的同時也獲得先進科技手段的技術保護。

據介紹,對數字作品進行版權登記并提供具有政府公信力的權利信息查詢、權利認證及執法取證工作,在世界范圍內尚屬首次,這標志著我國著作權保護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著作權行政管理模式和保護水平得到大大提高。隨著北京數字作品版權登記平臺的開通運行,北京也成為我國首個開展數字作品版權登記工作的城市。

隨著科技進步及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作品的使用及傳播方式也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革,數字化作品版權產業的發展前景廣闊。但由于數碼照片、彩鈴彩信、網游動漫、(博客)網絡文學等數字化作品的權屬確認及權利信息查詢機構的缺失,以及在作品數字化形態的極易復制性及網絡侵權盜版案件取證難等客觀原因,造成了一方面數字作品的版權保護機制不暢,侵權盜版現象嚴重;另一方面,信息網絡產業使用作品市場秩序混亂,沒有方便、快捷、經濟地查詢作品權利歸屬及獲取授權的渠道。這在客觀上影響了數字化作品的交易、傳播及使用,嚴重制約了數字化作品版權產業乃至文化創意產業在信息網絡傳播方面的發展。

要推動數字作品版權產業的發展,首先要規范數字作品的交易、傳播及使用市場秩序。這需要改變傳統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思路,創新適應數字化作品交易及傳播需要的版權管理工作機制。第一是確權,就是要對數字作品進行著作權登記,確認數字作品的權利歸屬,這是基礎性工作;第二是示權,就是把作品權利信息進行公示,建立一個數字作品權利歸屬信息查詢系統,使潛在的購買者能夠方便快捷經濟地查詢到數字作品的權利人,潛在購買者也可以通過查詢系統找到自己需要的作品;第三是維權,要采用科技的和法律的手段維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針對數字化作品容易復制且調查取證難度大的特點,有必要在數字作品進入流通領域之前就采取一定的技術防范措施,起到防范作品被非法復制、傳播以及在發生侵權行為時方便快速識別作品權利歸屬的作用。

而北京數字作品版權登記平臺正是綜合考慮的數字作品版權產業發展的需要和產業特點,圍繞著“促進作品傳播、規范市場秩序、便于執法取證”三個重點目標提出和建設的。它的建成并投入使用主要起到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

1、加強確認版權權利歸屬的能力,增加打擊侵權盜版途徑,提高版權管理工作效率,擴大版權貿易交流,充分為著作權人服務,保護作品使用者的合法權益。

2、密切加強與著作權人的聯系,以北京地區為重點,服務全國,創新版權工作模式,營造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良好環境;轉變政府職能,加強監管,提高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

3、有效地保護網絡上傳播的數字內容不被非法篡改,對數字版權提供有效的保護,防止非法傳播。

4、提高執法部門在數字作品版權管理和執法方面的能力,有利于打擊網絡侵權行為,營造良好的法律環境,建立和諧有序的市場環境。

5、通過有效保護版權所有人的著作權和使用者的合法權利,將極大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與繁榮,最終使得公眾獲益和社會進步。

相關連接:數字水印

愛國者數字水印技術作為新一代數字水印技術成功解決了困擾近二十年的數字作品版權保護難題。數字水印技術由華旗獨立研制,具有跨平臺的數字水印系統是集成抗攻擊、抗壓縮、易損性和抗重復添加等最新的信息隱藏技術于一體的新一代組合型數字水印系統。已經于2002年分別成功應用于新華社多媒體數據庫圖片版權保護系統和中國圖片總社的版權保護項目,并且在新華社國家招標項目上中標。此外,這一版權保護和基于影像內容搜索技術也已經成功應用于新浪網2004奧運報道,2005年又為中國外交部提供完整的數字版權保護與數據安全解決方案。


Tag: Advertising | Advertisement | eMarketing | Agency | Online | Campaign | Corporate identity | Logo | Graphic | 4a | Branding | Brand | Promotion | Tvc | 廣告 | 宣傳 | Design | 商標 | 設計 | 巿場推廣

“貝魯特門”最終設計提交開發商[圖]

“貝魯特門”最終設計提交開發商[圖]


阿布扎比投資公司(ADIH)日前宣布,它的投資6億美元的貝魯特中心區開發工程的最后設計方案,已提交黎巴嫩房地產開發商Solidere公司。這家公司負責貝魯持城中心區的開發工作。

新的設計圖現在已對外公布,使公眾對工程最后的效果有個第一印象。設計圖顯示了貝魯特最有歷史意義的地區——“烈士廣場”(MartyrsSquare)的現代化轉變。





上個月,4個世界著名的建筑師(建筑公司)在貝魯特最后定下了總體設計規劃。他們參加了“貝魯特門”(Beirut Gate)最后的設計研討會。“貝魯特門”將是位于貝魯特中心區(眾所周知的Solidere區)的一個集商業區和居住區為一體的海景工程。



將最后設計提交房地產開發商Solidere公司,并且得到市政當局和所有的政黨的批準,將使這個建設項目走上完成的軌道。



阿布扎比投資公司的房地產主任邁克爾•勞倫斯贊揚這個行動。他說:“在最近幾個月,來自法國、美國和中東的富于創造精神的建筑師,對這些設計經過了深思熟慮和辯論。由于將最后設計提交房地產開發商Solidere公司,我們能夠說,我們正在沿著完成‘貝魯特門’的正確軌道前進。”



法國建筑師克里斯蒂安•德•波茲姆帕克(Christian de Potzempark)——紐約傳奇性的LVMH大樓的設計者、Arquitectonica——一個受人尊敬的美國建筑事務所、一個受歡迎的黎巴嫩建筑師納比爾•戈拉姆(Nabil Gholam)和另一個很吃香的黎巴嫩建筑公司厄加集團(Erga Group)在這個月最后定下了設計方案,并且提交阿布扎比投資公司,再提交負責貝魯持城中心區開發工作的黎巴嫩房地產開發商Solidere公司。



“貝魯特門”開發項目將由8塊總面積為21,448平方米的土地和一個178,500平方米的建筑區組成。從這里可以俯瞰著名的“烈士廣場”、貝魯特市區和地中海。



阿布扎比投資公司的房地產主任邁克爾•勞倫斯對這個建設項目獲得各方面的支持表示感謝。他說:“‘貝魯特門’將是一個卓越的工程,我們對它的長期價值充滿信心。它將為投資者帶來豐厚的和持續的回報。”



“貝魯特門”靠近“福奇-阿倫比區”(Foch-Allenby)。這個區以許多歷史性建筑和混合了奧斯曼帝國、意大利和法國風格的建筑聞名,并且是一個主要的購物區。



“貝魯特門”將以“烈士廣場”為中軸進行開發,并且延伸到穿過城中心到港口的大馬士革路。這個建設項目還靠近到機場的公路。



Tag: Advertising | Advertisement | eMarketing | Agency | Online | Campaign | Corporate identity | Logo | Graphic | 4a | Branding | Brand | Promotion | Tvc | 廣告 | 宣傳 | Design | 商標 | 設計 | 巿場推廣

惡魔明星也溫柔 街拍純棉裝

惡魔明星也溫柔 街拍純棉裝


dy Gaga盡管造型搞怪,但還是青睞輕盈貼身的純白棉質衣物

Lady Gaga

歌壇“毒后”的純棉白色外套

說起時尚界的“惡魔”,Lady Gaga絕對是讓人尖叫的一位。出神入化的舞技和性感魅惑聲線在流行樂壇可能并不稀奇,但是Lady Gaga特立獨行、夸張大膽甚至有點“雷人”的時尚造型風格卻為她奪得了最多的眼球。三度榮登《Vogue》雜志封面的Lady Gaga無論在發型、妝容、時裝搭配都表現出入魔鬼一般詭異另類的風格。正如一位時裝雜志編輯在專欄中寫道,“她把奉行優雅、體面深入骨髓的主流時尚毫不猶豫地踩在腳下 用一雙天知道是什么做成的‘鞋’”。

Lady Gaga超一流的創意搭配將純棉玩出獨特的自我風格

盡管關于Lady Gaga的爭議不絕于耳。不過,你可以看不慣她驚世駭俗的造型,卻不能不對她精心拿捏的搭配之道心悅誠服。Lady Gaga最擅長用材質和顏色的搭配使得一身夸張的造型達到一種微妙的平衡 比如,用簡潔柔和,輕盈貼身的純白棉質衣物,或,或連體褲,或緊身連衣裙,搭配性感火辣的肉色連身褲、前衛出位的蝴蝶結發髻或是極度滑稽搞怪的小禮帽和妝容……都在純白色棉布獨有的柔和色澤以及營造的清純感覺中得到巧妙的調和。Lady Gaga這種手法顯得天馬行空卻有大家風范。

羅伯特 帕丁森最愛的格子襯衫

吸血鬼王子的純棉格子襯衫

羅伯特?帕丁森(Robert Pattinson)曾因為浪漫奇幻電影《暮光之城》一炮而紅,如今已成為好萊塢最炙手可熱的男明星。羅伯特飾演的那個俊美而孤獨、如王子般高貴深情而又夾雜著謎一般邪氣的吸血鬼“惡魔”,舉手投足間的優雅氣質讓全世界著迷。

純棉格紋襯衫和藍色牛仔褲永遠是羅伯特 帕丁森的招牌裝束

要解讀羅伯特?帕丁森邪氣而又高貴優雅,只要看看他名下的幾個“王子”的頭銜便能知曉 影迷稱他為“吸血鬼王子”、“邪氣王子”,而在時尚界,他則是赫赫有名的“英倫王子” 在幾乎每一張街拍照片中,純棉格紋襯衫和藍色牛仔褲永遠是這位英國帥哥的招牌裝束。不過,羅伯特?帕丁森這道殺手锏不但不顯得單調,你還會訝異于他與英倫格子之間那種似乎與生俱來的契合和和諧。純棉格子襯衫不單有格紋形態的變化,在色彩搭配上更是最佳范例:純色格子、間色格子、漸變格子、七彩格子……當你看著純棉格紋襯衫在羅伯特?帕丁森身上從兩個簡單色塊的配搭到無窮個變體的衍生,就像他每天都在做一道時尚的經典數學題!有時候,真不得不懷疑羅伯特?帕丁森已經對“格子數學”走火入魔。

艾薇兒(Avril Lavigne)

搖滾女王的純棉黑白條紋

對比“毒后”Lady Gaga,搖滾女王艾薇兒頂多是個“小魔女”,不過分量可一點兒不輕。艾薇兒當年引發的“朋克風”至今還令無數粉絲如癡如醉地效仿和追隨。除了立體煙熏妝和叛逆的金屬骷髏配飾之外,艾薇兒的時尚標志還有性感的黑白條紋。無論是簡單的T恤,還是酷感十足的連帽衛衣,甚至是膝棉襪,艾薇兒極喜愛用黑白條紋作為全身裝扮中的點睛之筆,用織感細密、宜厚宜薄的純棉材質低調含蓄地呈現黑白鮮明的色塊對比和視覺沖擊,充滿動感但恰到好處的色彩跳躍的黑白條紋簡直是艾薇兒精靈舞動的最佳注腳。誰說搖滾樂就一定是冷冰冰的金屬和硬邦邦的皮革?

黑白條紋鮮明的色塊對比點亮了艾薇兒原本沉悶的黑裝

約翰尼 德普(Johnny Depp)

海盜船長的不羈牛仔

黑框眼鏡、禮帽、短夾克背心、破牛仔褲、格子襯衫……還有凌亂的頭發、曖昧不清的胡子和一雙全世界女人為之傾倒的眼睛,他正是那個“壞,且散發危險氣質”的人。無論是《加勒比海盜》里吊兒鋃鐺的混世作風,《大毒梟》里的玩世不恭,《斷頭谷》中的黑色憂郁,還是《浪子》里的荒誕無度,約翰尼?德普 (Johnny Depp)讓人們記住的不僅是他滿臉的胡搽和骨子里狂放不羈的 “惡魔”氣質,還有他的“約翰尼?德普式牛仔”。

約翰尼 德普最愛純棉牛仔

沒有人會浪費口舌來描述約翰尼?德普對牛仔的喜愛 他是第一個穿著牛仔褲走紅地毯的好萊塢明星,他的牛仔褲幾乎與他那頂怎么也不肯拿下來的帽子一樣出名。據說,他是地球上為數不多穿牛仔褲穿得最有魅力的人之一 在日本,時尚界對一個男藝人最高的稱贊是:他這個風格讓人想起了約翰尼 德普。還有,如果你注意到近年來這個穿著破爛牛仔褲的海盜搖身一變成為了一位慈父,千萬別急著驚訝 你知道牛仔布也是純棉的嗎?沒錯,“惡魔”與純棉,就是這樣巧妙地相互滲透和融合,相得益彰。


Tag: Gift | Gifts | Souvenirs | corporate gift | 禮品 | 禮物 | 精品 | Present | personalized gifts | Premium | gift ideas | souvenir | premiums | usb flash drive | bobbleheads | shopping bag | wedding gift

俄羅斯名模Natalia的中國行

俄羅斯名模Natalia的中國行


  

  俄羅斯名模Natalia Vodianova的成名故事簡直就是真人版“灰姑娘”的再現。 從小鎮上賣水果的姑娘到超級名模,最后嫁給Justin Portman——已故英國子爵Edward Henry Berkeley Portman的第三個兒子——“ 上流社會的鉆石王老五 ”。2008年的Valentino春夏高級定制會場上,她宣布隱退,專心相夫教子。

  采訪Natalia Vodianova的矛盾之處,是你很難對她的灰姑娘經歷避而不談,反之,訪問又將落入俗套,畢竟這個現代童話故事早已被講述了千百遍。就像Natalia自己說的,“這都是太久以前的事了,我最大的孩子都已經7歲了。”那么,讓我們告別所有的陳詞濫調,直面童話之外、現實之中的Natalia,聽她介紹自己的新身份——代言人,設計師,慈善家。

  下午1點,一身休閑打扮的她出現在我們面前。此番Natalia以Guerlain形象大使的身份來到中國,三天之內在京滬兩地做宣傳,臨走前預留半天時間為ELLE拍攝獨家封面。即便Natalia Vodianova不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她的面孔仍是家喻戶曉的。小小的化妝間擠滿了人,大家爭相一睹她的芳容,比較眼前人和雜志上的那位有何區別。Natalia今年27歲,卻長著一張少女的臉;她穿一雙男式皮鞋,看上去比在場的每個人都要高。但和一般模特相比,她沒有高得離譜,也并非觸目驚心地瘦。

  Natalia沒有繼承那些超模前輩的壞脾氣,她簡直人見人愛。與人交談的時候,她直視對方的雙眼,長時間地凝視(像從不用眨眼似的),直到看得你不好意思。走路的時候,她雙肩后張,不擺動手臂,兩腿雖不是糾纏的貓步,卻仍與常人的步態有異——她知道眾人的目光都停在她的身上。在一群中國人的圍觀中,她就是一位大明星。Natalia享受這種關注,她不羞于承認這一點:“老實說,我十分喜歡被人注意的感覺,我愛面對鏡頭。”

  ON FAME

  Q:歡迎來上海!聽說這兩天你有好幾次都被路上的行人認出來了。

  A:(笑)是的。你知道,我生活在一個很小的圈子里,有三個孩子要照顧,我沒時間留意自己的知名度,也沒人幫我負責剪報。(笑)所以每當在路上被認出來的時候,我還是會感到驚喜,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Q:成名的滋味如何?

  A:這已經變成我人生的一部分了,我想我的知名度也是讓我得到代言合同的原因吧。但是能被陌生人認識我總是特別高興,讓我慶幸的是,沒有人對我兇巴巴的,基本上他們都挺喜歡我。(笑)而且他們談論的不僅僅是我的外貌和我的工作,他們同樣會談論我的基金會,我的孩子……

  Q:還有你的設計。聽說你為Etam設計的第一批內衣在24小時內就銷售一空,恭喜你。

  A:謝謝!我簡直太意外了。(笑)能取得這樣的反響對我來說意義非常,因為我對此投入了相當大的精力。當我接下這個工作的時候并沒意識到設計會這么難,我自認很有經驗,但事實證明設計對我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一直以來我所擅長的是當好一名模特,可設計完全不同,它牽涉到許多細節以及顧客心理的考量。因此,這次經歷讓我受益匪淺,我知道了合作的重要性,也學會了在設計的時候不能太以自我為中心,應該站在全體女性的立場考慮問題。

  Q:和Guerlain的合作呢?

  A:代言Guerlain是我的理想。我喜歡它的產品,欣賞它的形象,更為它的悠久歷史驕傲。當我告訴朋友們我簽下了這份合同的時候,他們都特別為我高興。作為Guerlain的形象大使,面對媒體的提問,我能夠輕松作答,因為我由衷地為能代表這個品牌而感到自豪。

  Q:總之我們得感謝Guerlain把你帶來中國。說說這次的旅行吧,有什么開心的事?

  A:這次比我上次來開心多了,我遇見了許多有趣的人,最開心的是買了很多衣服!

  Q:聽說你在田子坊的La Vie店里買個不停,最后買了多少?

  A:我買了大概30件!(笑)沒辦法,它們都太漂亮了,我回去以后一定馬上穿!

  Q:你這么愛打扮,怪不得去年《名利場》提名你為年度最佳著裝人士。

  A:其實我被提名好幾次了。(笑)我愛時裝,而且不認為這有什么膚淺的,衣服對女人來說真的很重要!它能幫我們調整心情,改善自信,也會讓他人更尊重我們。

  Q:你覺得你的穿衣品位是與生俱來的還是在工作中不斷提煉的?

  A:這個話不該由我自己說,不過Justin說我一直挺有時尚感覺的。剛到巴黎的時候,我的風格比較嬉皮,喜歡穿長裙配短外套;現在我則嘗試更端莊、更優雅的造型,千方百計想讓自己看上去成熟一些。人人都說我像個少女,你不知道為此我有多痛苦,因為我無法改變自己的長相。

  

  NATALIA THE MODEL

  4點,Natalia終于結束了冗長的準備工作,正式開拍。為什么化妝和做頭發要這么久?“因為完美的妝容和發型很重要!我必須看上去棒極了,才能拍出讓人滿意的照片,”她說。盡管有專業化妝師,Natalia仍堅持自己畫上兩筆;實際上,樣樣事她都喜歡插上一手。拍片前她要弄清拍攝的主題,選片時她會提出自己的意見,甚至她還自帶服裝。知道要為ELLE拍攝大片后,Natalia便親自從國外借來兩套Givenchy的新裝,大方承認自己對這個品牌的偏愛。

  沒有人懷疑她的專業水平。Natalia把拍片比作演戲,她的不少作品早已成為時尚攝影的經典:在Annie Leibovitz的鏡頭下,她是扎著藍發帶夢游仙境的女孩愛麗絲;戴上寬檐帽、穿上松糕鞋后,她又是《出租汽車司機》中的雛妓愛瑞絲。此刻,她在沙發上時而正坐,時而側躺,時而俏皮地趴著,被攝影師梅遠貴稱為“很有感覺”。完工后,大家圍在電腦旁選片,有人半開玩笑地說張張可作封面。Natalia則另有一番想法:“在我剛出道的時候,就是我在成為Natalia Vodianova之前,我拍的大片都是以突顯衣服、突顯場景為主;現在,我拍的很多片子則是為了突顯我本人,到處都是我的臉部特寫。我喜歡這種變化。”

  ON MODELING

  Q:你的職業生涯非常成功,和所有大牌攝影師都有過合作,其中你最欣賞哪位,或者說,合作最愉快的是哪位?

  A:我確實和一些大名鼎鼎的攝影師合作過,像Mario Testino、Paolo Roversi、Steven Meisel和Patrick Demarchelier,我同他們都有較長時間的合作。不過我實在不能從他們中挑選出任何一位,我不想得罪任何人,況且他們的風格各有不同。但是私底下,我與Mario和Paolo都是很好的朋友,我們的友誼不僅限于工作范疇。

  Q:你覺得我們的攝影師梅遠貴怎樣?你還給他取了一個綽號,是么?

  A:(笑)沒錯,我叫他“Mei Testino”,因為他說他喜歡Mario Testino,而且他的攝影風格也和Mario的有些相似,你不覺得嗎?雖然他的英語不太流利,我也根本不會說漢語,但我們相處得很愉快。

  Q:你和設計師的關系如何?Tom Ford和Valentino一定很喜歡你,他們都邀請你為各自的最后一場秀開場。

  A:那是我的榮幸。特別是Valentino,他也是我的朋友,我很高興能參加他的最后一場發布會,當時的氣氛實在讓人動情。

  Q:那Riccardo Tisci呢?

  A:啊,Riccardo!我覺得現在還是有很多人不夠了解他,因為他是個非常害羞的人。我在他成名之前就已經認識他了,是Mariacarla Boscono介紹我們認識的——Mariacarla是我在圈內最要好的朋友——我一下子就喜歡上他這個人了!但是你知道,我們私底下是從來不談論時尚的,所以當他最后和Givenchy簽約時,我們每個人都驚訝極了。剛上任那段時間他的壓力很大,媒體對他不怎么客氣,不過現在都過去了。我認為他是目前最棒的設計師之一。

  Q:你最喜歡的是模特的哪部分工作?走臺和拍片,你更偏愛哪樣?

  A:你知道我現在已經很少走臺了;我還是更喜歡拍片,特別是那種故事性強的大片。我的那部分最具創意的作品大多是與Grace Coddington(造型師)合作的,那些片子的主角并不是我Natalia,而是我所要詮釋的角色。在拍片的時候,我總有一股強烈的責任感,因為我是整個作品的中心,我必須表現到位,才能達到制作團隊里每個人的要求。我真的很享受拍片的過程,我非常、非常喜歡鏡頭。在鏡頭面前,我簡直判若兩人,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還是挺靦腆的……好吧,也許我沒那么靦腆。(笑)

  Q:對于如今模特過瘦的現象,你有什么看法?

  A:我自己也很瘦,但我試圖不讓自己太累,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不過有的女孩確實瘦得不太健康,她們的樣子讓人心疼,而且她們別無選擇。要是你穿不上樣衣,你就得不到工作,這是這行的規矩。可我卻也不認為這是時尚產業的錯,事實上誰都沒有錯,設計師需要漂亮的形體,模特需要工作,這種情況不會得到改變。

  

  NATALIA THE WOMAN

  傍晚6點,拍攝圓滿結束,訪談開始。此時,她正用那被Tom Ford形容為“肉欲”的眼神注視著我。Natalia最忌諱的是別人把她當成小女孩看待,她反復強調自己是三個孩子的母親,急于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新角色:除了模特本行外,她在兩部電影中客串演出,和Etam合作設計內衣系列,并在四年前一手創辦“赤裸的心”基金會,為俄羅斯貧困地區的孩子建造室內活動樂園。但人們津津樂道的依然是她從一名水果攤女孩變成一代名模并嫁入豪門的傳奇經歷,這對Natalia來說多少有些不公。

  不過,每當說起她的丈夫、英國已故子爵Edward Portman之子Justin,Natalia就會兩眼放光;談到孩子們時,她更是笑聲不斷。家庭已經成為她生活的重心,但作為一個要強的俄羅斯人,她不愿在職業和家庭中舍棄任一方,成功和幸福,她要兩者兼得,沒有兩難。盡管自詡為“成熟、獨立的現代成功女性”,Natalia在言談中還是會不經意地流露出孩子氣的一面:舉例子的時候會模仿他人的表情,說錯話的時候會自打嘴巴——真是想要不喜歡她都難。

  ON LIFE

  Q:人們都說你過著童話般的生活,作為童話主角的你自己怎么想?

  A:我不覺得自己生活在童話里,事實上我很努力地在生活。有人叫我灰姑娘,但我覺得這樣對我不是很公平。我很幸運,命運給了我機會,但是如何抓住機會,如何走到今天,這些全靠我自己的努力。

  Q:那么,是什么品質讓你獲得了成功?

  A:樂觀吧。即便是最困難的時刻,我仍會看事情的積極面。至于成功,可能我在事業上已經很成功了,但我更看重的是生活上的成功和情感上的成功。我必須平衡家庭和事業的關系,為了做個好太太、好媽媽,有的時候必須對工作說不。

  Q:Justin和你幾乎形影不離,這次他怎么沒陪你一起來?

  A:因為這次的行程比較短,而且孩子們都大了,Lucas已經7歲了,需要爸爸看著他們。

  Q:你對自己的孩子有什么期望?聽說你的女兒已經開始學芭蕾了。

  A:我對他們可沒什么期望。(笑)作為父母,我們不想在孩子身上強加自己的意愿,畢竟他們是會長大的,將來會自己做決定。當然孩子是需要管教的,該罵的時候還是要罵,只不過我盡量不自己罵。(笑)

  Q:作為俄羅斯人,你的民族是否讓你有所不同?

  A:我想我們俄羅斯姑娘比常人刻苦。相對惡劣的生存環境要求我們學得更快,以適應變化求得生存。對一個英國年輕人來說,可能悠閑地喝喝茶、吃吃飯就能過一天,我可不行。當然我也需要放松,不過要是我成天碌碌無為,我是不會感到快樂的。這就是為什么我會從事慈善工作,我感覺這是我必須做的,我要回報上天,回報我的祖國。

  Q:那就說說“赤裸的心”基金會吧,為什么給它取了這樣一個名字?

  A:說來有趣,我是在夢里想到的。我經常會這樣,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最后在夢里找到事情的解決辦法,很奇妙吧。“赤裸的心”其實來自一個俄羅斯寓言,講的是一個軍隊在森林中遭到敵軍的埋伏,于是將軍把自己的心掏出來,用其發散的光芒帶領軍隊擊退敵人的故事。“赤裸”的意思是百分百的真誠,做慈善的時候正需要你有這樣的真誠。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好心會有好報。就拿我來說,我在成立基金會的時候純粹只是為了那些孩子,但后來媒體知道了這件事,他們對此做了大量報道,更多品牌因此找到我——最后我也成了基金會的受益人。

  Q:最后一個問題。十年之后,你會在做什么?

  A:十年后我就37歲了,我也不知道到時候會在做什么。我不喜歡做規劃,相信一切自有天意。不過我衷心希望我的基金會能發展得更好,這是我的夢想。我一直說我沒有夢想,其實,這就是我的夢想。


Tag: Gift | Gifts | Souvenirs | corporate gift | 禮品 | 禮物 | 精品 | Present | personalized gifts | Premium | gift ideas | souvenir | premiums | usb flash drive | bobbleheads | shopping bag | wedding gift

俄羅斯IT girl 嬌小身材百變混搭

俄羅斯IT girl 嬌小身材百變混搭


  Miroslava Mikheeva-Duma,你會說從來沒聽過這名字!這果然是個讀圖時代,看到她的街拍照片,你一定會叫道:哦~原來就是她!

Miroslava Mikheeva-Duma的優雅精致令她就是那樣獨特

  頻繁出現在歐美街拍博客中(尤其是街拍王The Sartorialist,法國街拍博客GaranceDore),每次出現都令人興奮,不僅衣服多多,hermes多多,風格也多多!來自俄羅斯的她身材嬌小,長著很不俄羅斯的面孔(具體國籍不詳),她的搭配時而似多金貴婦,時而像十六七歲的時髦小姑娘,時而流露出香濃的法國風情,時而又冷酷不羈.....對與不同類型風格服飾的把握令人著迷!但你依然能從她眾多搭配照中,找到一份屬于她的時尚基調。秘密就在她那含蓄低調的面龐與舉止中,令我認為她始終的優雅的,無論身著破洞牛仔褲還是豹紋圍巾,她的優雅精致令她就是那樣獨特!

  據悉Miroslava Mikheeva-Duma時任俄羅斯的Harper'sBazaar的時裝編輯, 主要擔任相關events的策劃及統籌,據她和ParisHilton的合照推測她的身高大概在5'1"—5'3"(155cm—160cm), 年齡大概是24-25歲, 已婚。出生于俄羅斯一個富裕家庭,丈夫也是俄羅斯地位顯赫的人物,難怪乎她擁有那么多令時尚迷瘋狂的東東!包括下面你會看到的Balmain牛仔夾克,超大的鱷魚皮Hermesbirkin!

LV的豹紋圍巾可以搭配得很潮

  身高不高,用腰帶、高跟鞋打造比例,LV的豹紋圍巾可以搭配得很潮,也可以像Miroslava Mikheeva-Duma這樣只是時髦的點綴,整體依然優雅高貴。

Missoni 08秋冬系列,大birkin

Chanel走秀款長馬甲被她穿出了自己的style

  略為能窺到一點厚底高跟鞋,看著比例拉伸得!這件Chanel走秀款長馬甲被她穿出了自己的style。

  

這么嬌小的身材能把Balmain這夾克穿得這么合身

  為什么這么嬌小的身材能把Balmain這夾克穿得這么合身呢?(見過太多夠有身材但穿著巨夸張的)

Prada 08秋冬鼎鼎有名的蕾絲系列

  Prada 08秋冬鼎鼎有名的蕾絲系列,披上一件硬朗風格外套,手腕上戴一堆配飾,難怪她拍照都不怎么笑,笑起來太純美可愛了!

Miu Miu的連衣裙和Prada的包

Alexander Wang的皮衣(右左),她經常會用飄逸長裙搭配酷感夾克

  

高雅,時髦波西米亞,街頭潮女

復古貴婦,反叛朋克,中性知性

俏皮可愛,潮酷,貴婦氣質(看那鱷魚皮birkin!)


Tag: Gift | Gifts | Souvenirs | corporate gift | 禮品 | 禮物 | 精品 | Present | personalized gifts | Premium | gift ideas | souvenir | premiums | usb flash drive | bobbleheads | shopping bag | wedding gift

多穿也不臃腫必學疊搭技巧

多穿也不臃腫必學疊搭技巧

多穿也不臃腫必學疊搭技巧


  導語:秋天的感覺越來越強烈了,趁著真正的寒冷沒到來之前,我們趕快先學些即能應對寒冷又不會顯得臃腫的妙招吧。想要這種效果,疊搭的技巧一定要掌握的好,讓我們一起先跟韓國MM學習一下層次感的混搭技巧吧!

流行的黑白條紋上衣穿起來一點也不會感覺水桶

  技巧一:條紋衫+亮色緊身褲

  時尚點評:流行的黑白條紋上衣穿起來一點也不會感覺水桶,高領的衣服只能留待秋風漸起的日子,寬大的領子穿起來并不會感覺很熱,下半身搭配鉛筆裙以及九分長的緊身褲,整個搭配感覺非常的棒,充滿秋冬魅力的著裝讓你走在街上特別吸引路人的視線哦

以灰色為主色的搭配顯得成熟

  技巧二:寬松上裝+優雅小禮帽

  時尚點評:以灰色為主色的搭配顯得成熟,嫵媚的風情讓人難忘!寬松的上衣素凈恬淡,沒有多余的顏色破壞整個感覺,搭配修腳的鉛筆褲以及高跟鞋,最后搭配優雅的小禮帽,柔順的發絲隨意地披散在身上,整個淑女look非常迷人!

簡單的搭配中愈見精彩

  技巧三:格紋襯衫+黑色馬甲

  時尚點評:可愛甜美feel的黑白格紋襯衫,搭上修身的黑色馬甲,出來的效果非常優雅,蠻有英倫的貴族風情哦~搭配修腳的牛仔褲很好看,簡單的搭配中愈見精彩,一頭優雅的長卷發更是增添整個造型的嫵媚氣息!

復古味的高跟皮鞋特別有味道

  技巧四:針織衫+復古高跟鞋

  時尚點評:寬松的針織上衣搭配優雅的七分褲,可愛的小腿非常迷人,復古味的高跟皮鞋特別有味道,以蝴蝶結頭箍點綴的自然發型充滿了優雅的魅力,讓這個秋天也過得甜蜜蜜的!

寬松的白色上衣充滿了嫵媚的細節位

  技巧五:素色系上衣+半截裙

  時尚點評:沐浴在傍晚的夕陽余暉中,陽光讓mm感覺非常地舒服,寬松的白色上衣充滿了嫵媚的細節位,輕薄的料子充滿了女性的柔媚氣質,搭配素凈的半截裙就已經很好看,白色+卡其色的搭配盡顯秋冬的濃情蜜意!

甜美feel的小格子連衣裙,大大的蝴蝶結非常搶眼

  技巧六:針織外套+格子連衣裙

  時尚點評:甜美feel的小格子連衣裙,大大的蝴蝶結非常搶眼,優雅的魅力讓mm迷戀不已!短款的針織小外套搭起來感覺文靜典雅,很適合打造可愛的小女生造型哦。

桃紅色的上裝非常搶眼

  技巧七:桃花色上裝+內搭小背心

  時尚點評:桃紅色的上裝非常搶眼,充滿喜感的顏色讓你紅光滿面,特別地有精神哦!寬松的領子設計把內搭的小背心小小地露出來,可愛的性感feel更添魅力,寬松上衣搭配緊身褲是今年很流行的一種搭配麗,這樣的搭配絕對能讓你持續保持旺盛的人氣哦!

中性氣質濃厚的白色襯衫+黑色領帶

  技巧八:白色襯衫+黑色領帶

  時尚點評:中性氣質濃厚的白色襯衫+黑色領帶,迷戀帥氣的中性風,又不想失去屬于女生的嫵媚風情,這樣的搭配加上小外套就能滿足你的要求哦,下半身搭配黑色的九分長緊身褲已經很好看,充滿層次感的黑白配搭配讓mm沉浸在甜美的秋日風情之中!


Tag: Gift | Gifts | Souvenirs | corporate gift | 禮品 | 禮物 | 精品 | Present | personalized gifts | Premium | gift ideas | souvenir | premiums | usb flash drive | bobbleheads | shopping bag | wedding gift

耳目一新 學院風時髦新穿

耳目一新 學院風時髦新穿


  學院風源自于英語中的Preppy Look,最經典的搭配莫過于Polo衫加直筒褲的裝扮。在實穿風潮引領T臺風尚的同時,學院風也不再是你印象中那些中規中矩,或是沒個性的學生氣著裝,簡約率性,同時帶有些復古和小叛逆這才是當季學院派著裝的重點!

  

  精致草編帽

  關鍵詞:精致草編帽

  襯衫的袖口處理可以輕松遮掩小贅肉,更巧妙的帶出了優雅感。富有設計感的中褲簡潔干練,編織腰帶的加入呼應了中褲的整體廓形。草編軟帽更讓單純的學院風多了一些甜美味道。

  

  Forever21草編軟帽

  Forever21草編軟帽

  12.8美元,約合87元人民幣。

  經典款的草編軟帽簡約而不單調,看似隨意黑色的系帶讓經典的設計融入了絲微少女情懷,一點也不張揚的草編帽是學院風低調而有型的招牌單品。

  推薦指數:★★★★★

  

  復古絲巾

  關鍵詞:復古絲巾

  羊腿泡泡袖讓制服式的襯衫平添一股浪漫意味,簡潔挺貼的卡其色褲裝搭配上橘色的鉚釘細腰帶極具巧思,復古味濃郁的絲巾是學院派著裝更具細節美感的表達。

  

  Topshop絲巾

  Topshop絲巾

  25歐元,約合212元人民幣。

  漂亮的動物圖案讓人著迷,黑色滾邊的設計大氣而得體。

  推薦指數:★★★★

  

  

  學院派氣質腕飾

  關鍵詞:學院派氣質腕飾

  乖巧的燕尾領上衣搭配中規中舉的一步裙是不是顯得很無趣?只要搭配上可以讓你精彩度大加分的配飾就完全不一樣了,帶有著徽章感的腕飾學院氣十足!

  

  Topshop腕飾

  Topshop腕飾

  14歐元,約合119元人民幣。

  設計成編織效果的皮制長繩,中間的頭像圖案處理成徽章的樣式,低調保守的腕飾就有了濃重的學院風格。

  推薦指數:★★★★

  

  黑白拼接

  關鍵詞:黑白拼接

  寬松的黑白裙裝并沒有遮掩住女性特有的曲線美,復古味十足的雙色拼接打造出最富知性韻味的裝扮,時髦的文藝女青年完全可以用此套搭配作為夏日的穿衣樣板。

  

  歐時力連衣裙

  歐時力連衣裙

  新品未定價

  看似平凡的黑白雙色裙用極具學生制服式樣的圓領、并飾以多粒鈕扣裝飾輕易的透出學院風氣息,腰間的皺褶又把你的腰圍掐瘦了不止一個號!

  推薦指數:★★★★

  

  

  簡潔白襯衫

  關鍵詞:簡潔白襯衫

  清純的校服式襯衫是學院風的必備單品,沒有過多的細節點綴,簡單的剪裁更能彰顯個人的品位。純粹的校園情懷是不是也讓你懷念不已?

  

  Pinko襯衫

  Pinko襯衫

  新品未定價

  襯衫或有型或有彩,搭配上不同的單品都能體現出女性強勢或柔美的特質,同色系的腰帶更讓造型搭配有了層次感。

  推薦指數:★★★★

  

  經典Polo衫

  關鍵詞:經典Polo衫

  幾乎可以成為學院風代稱的 Polo衫因為時髦元素的加入而更加生動和精彩。與純運動風格不相同的是,本季的Polo衫更為精彩而有型,搭配短褲或是大熱的單車褲既清涼還能體現潮流熱點。

  

  Levis條紋Polo衫

  Levi's條紋Polo衫

  人民幣369元

  清爽的條紋Polo衫簡單至極,搭配上應景的配飾,利落的腕表、個性的領帶或是塑膠制戒指,一起重溫校園時光吧!

  推薦指數:★★★★★

  


Tag: Gift | Gifts | Souvenirs | corporate gift | 禮品 | 禮物 | 精品 | Present | personalized gifts | Premium | gift ideas | souvenir | premiums | usb flash drive | bobbleheads | shopping bag | wedding gift

T臺編織發辮的11種別樣風情

T臺編織發辮的11種別樣風情


  編織發辮在T臺屢見不鮮,用頭發本身的纏繞、擰轉、編織變幻出更多不同的發型實在是考驗發型師創意和技法的難題。如何讓普通的編織發辮變得與別不同?vogue.com挑選了11場秀的編織發辮,有些日常就可以模仿,能令你的look迅速變身時髦女郎;還有些夸張且難度高,只有在專業的發型師手下才能完成,相信它們都能給你啟發,利用編織發辮幫自己打造新鮮造型。


Yohji Yamamoto 08秋冬秀場

  山本耀司08秋冬秀場的這款發型的亮點就在于前額的編織發辮,只是這絕非一般人可以模仿,縱橫交錯的頭發密密的交織在一起,像不像Bottega Veneta最經典編織包包的紋路?編織過的頭發偽裝成留海的樣子垂落在額前,如果你能搞定這種編織方法,如法炮制絕對夠惹眼。


Christian Lacroix 09高級定制

   Christian Lacroix秀場的華麗風格令人眼花繚亂,巨大的麻花辮盤發同樣令人眼前一亮。頭發被高高的梳起,摻雜紅色的假發和模特們的金發混合在一起編織成麻花辮,然后高高的盤在頭頂,假發的顏色和模特們身著服裝的顏色相呼應,誰說這不是一場視覺的盛宴?


Tag:Gift | Gifts | Presents

smocking/褶皺技法

smocking/褶皺技法


  

  SMOCKING是我們常見到的一種縮皺的技法,用縮皺制作出來的手拿包也很漂漂哦。SMOCKING的簡單方法可以按照下面的圖來嘗試。

  

  

  

  


Tag:Gift | Gifts | Presents

smocking/縮褶口金包的制作方法

smocking/縮褶口金包的制作方法


  smocking口金包的制作方法:準備表布、里布、鋪棉長23厘米,寬16厘米,準備一個寬8cm的口金(具體尺寸要根據自己使用的布料格子大小計算出縮量)

  

  1、表布里布正面相對,下面放鋪棉,縫合左右兩邊,上下兩邊不縫。

  

  2、把縫份外多余的鋪棉剪去,翻到正面,熨平

  

  3、從第二行第二個格子開始做SMOCKING,縫3行,另外一端亦如此,把角修剪成和口金角一樣的圓弧。

smocking的做法請見:http://www.soudiy.com/Crafts/patchwork/200910/2791.html


Tag:Gift | Gifts | Presents

T臺纏發最IN

T臺纏發最IN


  厭倦了馬尾,厭倦了盤發,炎熱的夏日T臺模特的纏發造型引導了新的發型趨勢。不做馬尾和盤發,夏日照樣清爽!


  概念纏發

  將頭發全部貼著頭皮纏在一起,頭發均勻的覆蓋在頭皮上,外面用飾發絲帶將貼于頭皮表面的頭發套住固定住。最后用小卡子別住,像戴了一頂帽子一樣,好處是一點都不熱。

  適合人群:中長發、長發



  STEP1

  先將頭發一九分,然后順著頭發多的走向將頭發攏在右側耳下。牢牢的用右手按住頭發,左手再順時針向上纏繞。右手不能松開,要用力按壓固定住。


Tag:Gift | Gifts | Presents

smocking毛衣編織

smocking毛衣編織


  

  

  這種織法看上去很復雜,其實不然噢。那些菱形不過是用針和毛線穿在一起的,多說無益,先來看看詳細做法吧。

  

  這些黑線其實是用來做標記的。

  穿好針和線后,將針像圖示那樣橫穿過去,然后再回穿一次,使這個節牢固。

  


Tag:Gift | Gifts | Presents

迷你倉-長春飲馬河堤現七處險情 受災人口146520人

迷你倉-長春飲馬河堤現七處險情 受災人口146520人


  (李德林)
  2日,受豐滿水庫泄洪洪峰沖擊,加上石頭口門水庫持續放流影響,德惠境內飲馬河國堤防汛形勢日益嚴峻。2時許,飲馬河國堤達家溝鎮六家子十組涵洞上4米長堤頂下沉40厘米,同時出現橫向裂縫;夏家店村街道曹家窩堡段出現1厘米寬橫向裂縫,裂縫不斷加大……當日出現7處險情,飲馬河下游國堤告急!
  2時10分,防汛抗洪前線指揮部接到抗洪一線的報告后,立即組織防汛工程技術專家商討搶險方案。4時許,六家子村黨支部書記王宏偉火速動員村民,組成一支200余人的抗洪突擊隊,按照防汛抗洪前線指揮部的搶險方案,用塑料布對應水坡進行了覆蓋,并用沙袋壓實;在坡頂加蓋40厘米土層,并用推土機壓實,還用五防布裹夾鵝卵石對背水坡滲水處進行了鎮壓。
  與此同時,六家子村還出動一臺鉤機、一臺推土機和30余臺拖拉機,取土運送,筑堤護坡,經過8個小時的奮戰,共運送土方500余立方米,最終成功解除了險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4時許,曹家窩堡村黨支部副書記楊崇峰在巡堤時發現,曹家窩堡段涵洞上方堤壩出現1厘米寬橫向裂縫,裂縫距離水面僅有0.5厘米;堤外所有民堤已全線潰堤,千頃良田變成一片汪洋,國堤防汛壓力進一步加大。
  2日早,長春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振華在德惠市有關部門領導的陪同下,奔赴曹家窩堡、菜園子鎮套子里村和塘沽村等抗洪搶險一線,奔走在百余公里的國堤上,同水利部門的技術人員一同商討抗洪搶險辦法,并向現場突擊隊員講解技術要領,叮囑他們一定要將沙袋壘嚴壓實。10時許,記者在曹家窩堡險段看到,在已經淹沒整棵玉米的洪水中,10多名群眾正在迎水坡上覆蓋塑料布,坡上50余人正在往塑料布上擺放沙袋,而堤頂和堤內還游走著一條人龍:百余名群眾正用沙袋加固背水坡。
  夏家店村街道辦事處黨工委書記徐志軍一邊指揮群眾搶險,一邊告訴記者,險情出現后,他們在防汛技術人員的指導下,迅速成立了200多人的搶險突擊隊,出動60臺車,直接拉著500袋沙子奔赴現場,光是塑料布就帶了150公斤,編織袋多達5000條,對國堤的迎水坡、堤頂和背水坡同時進行除險加固,這為排除險情起到了關鍵作用。
  記者在德惠市防汛抗洪前線指揮部了解到,2日當天,德惠境內的飲馬河國堤陸續出現7處險情,除六家子十組涵洞和曹家窩堡段外,夏家店茶林子段也出現了堤防滲水,達家溝鎮獾子洞村段發生閘門漏水,邊崗鄉平安村、達家溝五家子村和惠發街道長青村遭遇管涌考驗,但在德惠市各級領導的科學指揮下,黨員和群眾以及相關部門協同作戰,截至記者發稿時,上述國堤險情基本解除。
  目前德惠市農作物受災面積27202公頃,受災人口146520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3910億元。
  

Tag: 迷你倉 | 自存倉 | 儲存 | Storage | Mini Storage | 迷你倉庫 | 迷你貨倉 | 迷你存倉 | 儲存倉 | 儲物庫 | 儲物櫃 | 開倉 | 貨倉 | 倉庫 | 沙田迷你倉 | 沙田儲存倉 | 香港迷你倉 | 自助儲存庫 | 自助儲存倉 | 葵涌儲存倉 | 葵涌迷你倉 | 儲存服務 | 迷你倉儲物 | 迷你倉出租 | 儲物迷你倉

迷你倉-長春一座商廈失火4人失蹤

迷你倉-長春一座商廈失火4人失蹤


  (孫盛鑫)
  中新網長春3月29日電 (吳兆飛 孫盛鑫) 28日晚8時30分左右,位于長春市光復路的天元商廈突發大火,消防官兵目前正在全力滅火。據悉,事發時樓內有4名更夫,目前尚未逃出。
  據目擊者介紹,火大概是晚上8點多燃起的。最初是看到樓內冒出煙,很快一二樓便有火苗竄出。記者在現場看到,商廈火勢很大,一二樓已經全部過火,不時有玻璃被高溫烤碎。大約晚上11點左右,火開始向三四樓蔓延。
  天元商廈一共四層,一二層為日雜百貨,三層為家俱商場,四層是庫房。據消防官兵介紹,接到報警后,消防部門出動了二十多臺消防車參與撲救。由于商廈樓體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巨型廣告牌,阻礙了消防水槍噴射的水不能有效進入樓內,另外,商廈內的塑料制品燃燒后也產生大量有毒氣體,令消防官兵不能近距離施救。
  商廈一名工作人員介紹,事發時樓內有4名更夫,現在全都沒有出來,撥打他們的手機也無人接聽。
  到記者發稿時,大火仍未撲滅,陸續還有消防車趕來增援。
  

Tag: 迷你倉 | 自存倉 | 儲存 | Storage | Mini Storage | 迷你倉庫 | 迷你貨倉 | 迷你存倉 | 儲存倉 | 儲物庫 | 儲物櫃 | 開倉 | 貨倉 | 倉庫 | 沙田迷你倉 | 沙田儲存倉 | 香港迷你倉 | 自助儲存庫 | 自助儲存倉 | 葵涌儲存倉 | 葵涌迷你倉 | 儲存服務 | 迷你倉儲物 | 迷你倉出租 | 儲物迷你倉

迷你倉-長春一轎車沖上人行道 撞傷5名研究生

迷你倉-長春一轎車沖上人行道 撞傷5名研究生


  本報訊(劉洋)昨日21時許,長春市人民大街與錦水路交會處,一輛由北向南直行的轎車突然沖向路西側的人行道,5名正在等車的吉林農業大學研究生被撞傷。
  巨響過后 人行道上躺下3人
  “我就聽到連續的3聲巨響,回頭一看,一輛轎車靠在馬路旁。車后的人行道上,躺了3個人,渾身都是血,人行道的一根路燈桿,也被撞斷了。”一目擊者稱,“是兩男一女,其中一個男的好像挺重,腦袋出了很多血……”
  肇事轎車右側前后兩個輪胎全部爆掉,停在離路口至少有70米的距離。“它撞了人,還開了一段距離,最后停在那兒。”另一目擊者說。
  肇事現場一片狼藉,除了從根部被撞斷的路燈桿,還有散落一地的小食品、破碎的眼鏡以及汽車碎片等,再有就是斑斑的血跡。
  酒氣明顯 司機疑似酒后駕車
  “轎車肇事后,從車上下來兩男兩女,他們神情都挺緊張,在忙著打電話。”目擊者陸女士說,她撥打了110報警電話和120急救電話,大約15分鐘左右,巡警和急救車先后趕到現場。急救人員將傷者送往醫院治療,巡警則在現場找到肇事司機,將其控制。
  “它直接‘別’在了我前面,然后減速,看樣子是要停車。因為太突然,我沒辦法了,一打舵車就上了人行道。”正在警車內打電話的肇事司機楊某說,事發時車上只有他一個人,車子直行通過路口后,車后突然開來一輛紅色出租車。交談中,記者聞到楊某身上有明顯的酒氣。
  勘查現場的交警表示,他們會根據程序對肇事司機進行酒精檢驗,車禍的具體原因和責任,他們還需要進行詳細調查。
  等車被撞 5傷者都是研究生
  長春市中心醫院急診室值班醫生張醫生介紹,送來醫院治療的有5名傷者,其中苑姓女子頭部外傷嚴重,送來時已失去意識,隨后被送進ICU病房,可能有生命危險;兩名男子中,馬某腿部骨折,王某頭部受創暫時休克;另外兩名受傷女子陳某和趙某為擦傷。
  陳某介紹,他們都是吉林農業大學的研究生。“我們一共8個人,晚上去參加一個同學的婚禮。事發前,我們幾個人站在人行道上,正準備打車,那輛車突然就過來了。大家根本就沒時間反應,它速度太快了。”陳同學說。
  
  


Tag: 迷你倉 | 自存倉 | 儲存 | Storage | Mini Storage | 迷你倉庫 | 迷你貨倉 | 迷你存倉 | 儲存倉 | 儲物庫 | 儲物櫃 | 開倉 | 貨倉 | 倉庫 | 沙田迷你倉 | 沙田儲存倉 | 香港迷你倉 | 自助儲存庫 | 自助儲存倉 | 葵涌儲存倉 | 葵涌迷你倉 | 儲存服務 | 迷你倉儲物 | 迷你倉出租 | 儲物迷你倉

迷你倉-長春市一小區里一個月7戶暖氣爆裂

迷你倉-長春市一小區里一個月7戶暖氣爆裂


  本報訊(呂金輝)家住長春市九臺南路的劉女士最近很鬧心,暖氣突然爆裂,臟水浸泡了家電、大米不說,7歲的兒子被嚇得險些跳樓,樓下鄰居也跟著遭殃,電腦、地板都被水泡了。和劉女士有著類似遭遇的,還有同一小區的另外十幾戶居民。
  暖氣爆裂 男孩差點跳樓
  劉女士家住九臺南路內飾件小區26棟3樓,4月1日17時左右,劉女士和丈夫都沒在家,女兒臨時有事出去,把7歲的弟弟反鎖在家里。
  突然,陽臺上的暖氣爆裂,臟水瞬間噴涌出來,男孩拿出一個水盆,準備堵住漏點,然而,巨大的壓力掀翻了水盆,臟水很快浸濕了男孩的衣褲。他打開窗戶往上爬,準備跳下去求生。樓下鄰居看到這一幕,沖他大喊:“孩子別跳,你媽媽馬上就回來!”過了一會兒,好心鄰居幫助關閉了閥門,此時,劉女士家里已經是一片汪洋。
  昨天上午,記者來到劉女士家,地面瓷磚和飲水機等處依然能看到水泡的痕跡,洗衣機里是多件沾了臟水的衣服,地上還晾著被泡過的大米。劉女士拿出一沓照片證實當時的情況:“我兒子得過腦炎,暖氣爆裂這事使他受到了驚嚇,那天差點就跳樓。現在他變得特別膽小,說什么也不讓我修暖氣,他對我說:‘媽媽,太可怕了,咱家以后用電暖器吧,人走了就關上。’”
  被臟水毀壞的還有電視機,劉女士表示:“如果只是這些我就不找了,關鍵是暖氣爆裂影響到了鄰居家,2樓就和水簾洞似的,好幾樣家電都被浸泡,這個責任誰來承擔啊?”
  一個月內15戶居民遭殃
  劉女士的遭遇并非個例,從3月5日到4月2日,小區里至少有7戶發生暖氣爆裂的事件,據小區物業統計,因暖氣爆裂給15戶居民帶來損失。其中3月8日那天,4戶居民家同時暖氣爆裂,一時間,樓上樓下一片汪洋。
  4月2日傍晚,家住25棟的李女士家暖氣爆裂,家里瞬間被水浸泡,不得不把床立起來晾干。更慘的是樓下的溫女士家,她家是去年6月新裝修的房子,結果李女士家的暖氣水滲了進來,新鋪的地板變了形,浸濕的墻皮也脫落了,沙發上全是水,溫女士女兒從國外帶回來的MP4等都被浸泡,溫女士一家三口現在還在浴池暫住。
  關于暖氣爆裂原因,居民猜測是前段時間白天不供暖,傍晚突然加壓,壓力過大導致的。記者看到,小區的主供熱管線在不斷往下滴水。
  供熱公司:壓力不超標準
  昨天上午,居民來到長春市供熱經營有限責任公司鐵北供熱公司,一位值班的工作人員表示,公司已經派人到現場查看,“我們給的壓力是4個壓,不超標準,不至于把暖氣鼓開,如果居民有異議,可以找有關部門現場測試,我們懷疑是一些居民家的暖氣堵了。至于小區的主供暖管線滴水,是因為管線老化,有些地方因為腐蝕變薄,才漏水的。”
  對此,居民表示不理解,認為不可能這么多家的暖氣一起堵,工作人員表示:“如果是壓力大,鼓開的恐怕不只這些家。”
  小區物業工作人員表示,以前沒有發生過暖氣爆裂的情況。“如果這個問題得不到解決,真怕還有居民遭殃,現在一些老人睡覺都睡不踏實,隨時做好‘抗洪’的準備。”居民李先生說。
  
  


Tag: 迷你倉 | 自存倉 | 儲存 | Storage | Mini Storage | 迷你倉庫 | 迷你貨倉 | 迷你存倉 | 儲存倉 | 儲物庫 | 儲物櫃 | 開倉 | 貨倉 | 倉庫 | 沙田迷你倉 | 沙田儲存倉 | 香港迷你倉 | 自助儲存庫 | 自助儲存倉 | 葵涌儲存倉 | 葵涌迷你倉 | 儲存服務 | 迷你倉儲物 | 迷你倉出租 | 儲物迷你倉

迷你倉-長江二橋高速釀慘劇 大客車沖下路基一女乘客被壓死

迷你倉-長江二橋高速釀慘劇 大客車沖下路基一女乘客被壓死


  昨日上午8點半左右,一輛安徽牌照的大客車行駛到南京長江二橋高速,在距八卦洲服務區3公里左右路段,因避免前方突然側翻的一輛貨車,大客車緊急剎車后撞斷路邊護欄,沖下路基,事故造成一名乘客死亡,十名乘客不同程度受傷。據了解,這竟是一輛沒有營運資質的大客車。
  貨車側翻,大客跟著遭殃
  事故現場位于南京長江二橋由北向南方向,處于八卦洲服務區和北汊橋之間。記者趕到時,大部分傷員已經被救護車送往醫院救治。
  一目擊者稱,當時有一輛運魚的廂式貨車行駛至事發路段時,不知何故,突然撞上了高速公路左側的隔離欄桿,由于撞擊力巨大,貨車發生右偏后轟然倒地。
  一輛安徽牌照的客車緊跟在廂式貨車后面,為了避讓側翻的貨車,司機猛打方向,撞向公路右側欄桿,沖破護欄后斜著翻滾,由于客車沖下路基的速度非常快,向前滑行了30米左右才停下。
  客車壓死一個中年婦女
  交警和路政工作人員、消防人員趕到后,著手清理事故現場。公路欄桿外是下坡路基,路基邊是一段鄉村土路,被鐵絲網隔了起來,下坡路基和土路間則有一段排水溝渠。一輛黃色的懸掛安徽牌照的客車側翻在溝渠內,前擋風玻璃已經破碎,溝渠內掉落著乘客攜帶的部分行李。
  高速公路緊急停靠帶30多米的范圍內,到處是汽車玻璃碎片和流淌的機油。客車后方10米處的公路上,一輛廂式貨車側翻在地,占據了一股行車道和最內側的緊急停靠帶。該貨車車頭發生嚴重凹陷,擋風玻璃都已完全破碎,嚴重變形的車廂中掉出許多紙箱,魚落得到處都是。
  記者看到,大客車壓著一名中年婦女,她一動不動。交警喊來大吊車,將受損客車吊起,消防人員攜帶專業切割設備,進入車廂內,拆解車體,拉出困在溝渠內的中年婦女。讓人遺憾的是,該女子救出來時已沒有了生命體征。
  大客車上的一名乘客說,當時大客車撞斷路邊護欄后,坐在前排的一名中年女子身體一下子向前沖去,整個人從已經破碎的前擋風玻璃處飛了出去,接著她滾到了下面的路基上,不幸的是,客車翻車后正好壓到了她身上。
  撞車瞬間母親護住幼兒
  此時,車廂內哭喊聲、呻吟聲響成一片,因車門已經被卡住,乘客們忍著疼痛從破碎的擋風玻璃處爬了出來。
  乘客湯女士頭部受了輕傷,她指著懷中的孩子說,兒子才2歲,她是在盱眙上車的,這輛安徽牌照客車長年停靠在路邊,隨上隨走。她和孩子當時坐在客車的后排,車上座位沒坐滿人。這輛車開到事故地點后,她突然感覺到客車搖晃起來,左右搖擺,她發現不對勁,連忙把孩子抱得緊緊的。緊接著客車劇烈地翻滾起來,孩子一下子掉在座位下面。
  據了解,車上還有兩位抱孩子的婦女,幸運的是,大人小孩也都無大礙。
  大客車竟沒有營運資質
  在醫院,記者看到,每名傷者手里都拿著一個小紙條,上面寫有:11月6日,1人。乘客們表示,這是車上工作人員當時給的車票。乘客張先生說,他也是從盱眙上車的,到常州,車費70元,很明顯,這不是正規的車票。據了解,這輛大客車是從安徽龍山開往無錫的,但交警在查驗這輛車的手續時,發現該車竟沒有營運資質,事發后駕駛員被警方帶走做進一步調查。
  在談到事故原因時不少過路駕駛員表示,當時那輛運魚的貨車發生側翻可能是因為爆胎,而大客車跟在后面,看到貨車側翻后,駕駛員緊急踩剎車避讓。
  車禍造成一死十傷
  頭部受傷的朱小姐告訴記者,她是安徽龍山人,當時她坐在車子第二排的位置,當時也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只感到一陣猛烈的撞擊后,她本能地抱住了頭,感覺到身子多處遭到了撞擊,客車翻下路基后,她是從客車已經破碎的擋風玻璃處爬出來的。幸運的是她和同伴受傷都不嚴重。
  據了解,當時大客車上共有10多名乘客,除一名中年女子傷重死亡,另有十名乘客發生不同程度受傷。而貨車側翻后,車上的人并無大礙。
  事故發生后,交警與120急救車迅速趕往現場,傷者被緊急送往位于江北的揚子醫院救治。醫生告訴記者,傷者的情況都還比較穩定,最重的傷者是腿部骨折,沒有生命危險。
  受事故影響,二橋高速從北向南方向大堵車,記者在現場看到,事故現場后面的車輛排起了長隊,車龍一眼望不到頭,在記者驅車趕往醫院的過程中,記者測算了一下,排隊的車輛至少有六七公里長。昨天上午10點左右,事故現場清理完后,交通開始緩慢恢復。
  


Tag: 迷你倉 | 自存倉 | 儲存 | Storage | Mini Storage | 迷你倉庫 | 迷你貨倉 | 迷你存倉 | 儲存倉 | 儲物庫 | 儲物櫃 | 開倉 | 貨倉 | 倉庫 | 沙田迷你倉 | 沙田儲存倉 | 香港迷你倉 | 自助儲存庫 | 自助儲存倉 | 葵涌儲存倉 | 葵涌迷你倉 | 儲存服務 | 迷你倉儲物 | 迷你倉出租 | 儲物迷你倉

80后大學生就業選擇悄然轉變 "鳳還巢"漸成時尚

80后大學生就業選擇悄然轉變 "鳳還巢"漸成時尚


  與以往千軍萬馬涌向大城市求職不同,最近,80后大學生在就業選擇中悄然出現一股返鄉潮。

  又到新一輪大學生簽約高峰期,記者在與一些應屆畢業生和其他80后大學生的接觸交流中發現,面對目前大城市就業競爭激烈、生活成本高等問題,不少大學生紛紛把返鄉工作作為第一選擇。

  看重家鄉發展空間

  今年25歲的易凌志是四川德陽人,3月底他將離開求學近7年的杭州,返回四川。

  “工作是春節前敲定的,家里和我自己都很滿意。”易凌志告訴記者,自己求職方向比較明確,讀研開始就決定回去。雖然他也和同學一起投過浙江和上海的一些單位,拿了幾個offer,甚至還有一家上市國企的高層一再勸說他留在浙江,但小易還是選擇了四川成都一家單位。

  “西部地區的發展前景是我看重的。”易凌志覺得,與其在東部沿海地區競爭,不如選擇西部這片藍海。另外,身為家中獨子,他初中就開始住校,與父母交流很少。看著父母年紀越來越大,小易希望能陪在他們身邊。

  和小易一樣,22歲的錢一旦也是因為看重家鄉發展空間,于是在2008年畢業后,毅然放棄寧波市區一家銀行的offer,選擇到老家北侖區春曉鎮的一個村子里做了一名大學生村官。“我覺得跟銀行工作比起來,村官更有發展前景。”小錢笑著告訴記者。

  高房價前另擇出路

  與應屆畢業生比起來,已在湖州長興工作近3年的張嘯松,可以說是這撥80后返鄉大軍的先行者。

  “離家近,生活壓力小,來的第二年我就憑自己的力量支付首付款買房子。”老家安吉的他認為,自己當年的選擇十分明智,“雖然那時回基層工作的研究生不是很多,但時至今日,很多原來在杭州打拼的同學也慢慢通過各種渠道回流了。”

  今年6月即將畢業的浙江大學學生晏鈞這段時間也在考慮返鄉。“杭州房價太高了,不知道奮斗多少年才買得起。”現在正在昆明找工作的他,計劃三月初再回杭州準備畢業事宜。

  “剛面試完一家公司,還在等兩個面試。”晏鈞說,他在面試時碰到好幾個和他差不多情況的同學,“有復旦的、有廈大的,都是在沿海讀書,然后家人在云南這邊就回來找工作了。”雖然也收到一些浙江企事業單位的面試機會,但經過考慮,晏鈞還是選擇回昆明。

  半數原籍學生返鄉

  長興縣人事局人才交流中心主任曹世河說:“據統計,2009年長興生源的高校應屆生人數是2946人,回來的有1620人,占一半多,這還不包括往屆生。而且,回來的大學生中有35%左右到鄉鎮企事業單位工作。”

  曹世河覺得,這表明邊緣地區、小城市和農村正在快速發展,這幾年大學生的擇業觀念也在轉變,那些回鄉就業的成功案例給其他大學生帶來了很好的導向作用。

  對80后大學生這股返鄉潮,省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陳詩達也持肯定態度。他認為:“隨著國家引導和財政投入的加大,小城市與農村發展機會越來越多,而回鄉工作的生活成本和維系家庭的感情成本支出都會較小。”因此,他認為,回鄉潮表明了新一代大學生的就業理念更加趨于實際。 

  


Tag: Job | Jobs | 求職

河南一民辦高校被證實發生多起冒名頂替事件(圖)

河南一民辦高校被證實發生多起冒名頂替事件(圖)





  在“商丘科技職業學院2006年高職數據排序3323人錄取名單”中,第N列被命名為“標記”。其中,左下方的說明顯示:“t”表示“調專業”,“k”表示“空沒用”。記者發現,還有部分考生信息中有“丁華英專用”的字樣(灰色底色部分)。

  4月23日,中國青年報刊發了《畢業季再現冒名頂替上大學事件河南一民辦高校被指集體作弊》的報道。4月26日上午,被指集體作弊、助學生冒名頂替上大學的河南商丘科技職業學院有關領導來到湖北隨州職業技術學院,向被冒名頂替的王帥當面表示歉意,并向本報通報了對涉及該事件的有關人員的處分決定。

  對于是否還存在類似冒名頂替情況,商丘科技職業學院負責人當時表示將在近期進行詳查,并通報有關結果。

  5月1日,商丘科技職業學院副院長蘇進行電告本報記者:學校進行了調查,沒有發現類似的冒名頂替事件。

  但在4月28日,中國青年報社特別報道部接到一封署名為“良知”的舉報信,信中透露:每年高考前學校招生人員都要下到各地去招生,走前學校為他們編好各種宣傳用語,手把手地教他們如何忽悠學生和教師。“這些可以用一句話來總結:無論報沒報本校志愿,無論分數是否達到國家規定(的分數線),都無所謂,先招來再說,進來之后有各種辦法來擺平學生。”“現在想起來真是感覺自己良心備受譴責。”

  中國青年報記者就此進一步調查,證實了多起發生在商丘科技職業學院的冒名頂替事件。

  招生人員要學生改名頂替“死檔”

  “良知”在信中表示,自己是商丘科技職業學院的一名招生人員。看到中國青年報關于該校冒名頂替事件的報道,他說:“這些報道都是屬實的,而且對學校這種將一切責任推卸給我們招生人員的行為感到憤慨。”

  “良知”認為,這些都是學校的行為,并非像學校有關人員聲稱的“民辦學校人員流動性大,當時的招生人員已經離開學校了”。我們這些招生人員自始至終都在,且流動性很小。其實,我們這些在一線的招生人員是最辛苦的,學校給的提成也很少。

  “良知”透露:對于非正常渠道招來的學生,可以忽悠他們上本校的其他非國家統招性質的專業。但大部分學生不愿意這么做,因為在報到之初學校就承諾他們是正式的學籍。這就需要做下面的工作:在大二時,由我們這些招他們來的招生人員去做工作,要他們回家改名字,改完后來學校頂替那些報了名沒來上學的死檔,這樣的話該學生的正常畢業時間就是頂替檔案學生的畢業時間。如某學生是2005年招來的,正常應該在2008年畢業,若他頂替的是2004年的學生的檔案,那他就在2007年畢業,學校一切按正常走,2007年教育部畢業證下發后先扣留一年,待2008年再發給學生。這么做一是因為擔心提前發給學生會起事端,二是還可再收一年學費。

  “良知”還透露:雖然通過上面第二種方法暫時解決了學生畢業證的表面問題,但最基礎的事情沒辦法解決。就是雖然名字甚至姓氏可以通過花錢活動更改,但身份證號碼卻無法更改,因為身份證號碼是跟隨一個人一輩子的。每到這個時候我們招生人員都在搶大表(即招生錄取名單——編者注)上的“死檔”,為自己招來的學生頂替,因為學校有規定:誰招的人誰負責到底!由于缺乏溝通,這時往往會出現幾個招生人員同時用一個“死檔”的問題,好多學生都是改過名字了才發現和別人的改名沖突了。

  在信中,“良知”提供了一份該校2006級招生錄取名單,這份名單的特別之處在于很多學生都標注了“k”或“t”。“k”代表沒來學校報到上學的空檔,也就是信中提到的“死檔”。“t”則代表“調專業”。

  記者發現,在名單的某幾位被標注“k”的考生信息中,還有“丁華英專用”的字樣。丁華英是商丘科技職業學院學籍科的負責人。

  證實多起“冒名頂替”,部分冒名頂替者學籍已被取消

  按照“良知”提供的2006級商丘科技職業學院錄取名單,中國青年報記者進行了仔細的調查。

  例如,名單上共有兩個名叫“趙淑萍”的學生,其中一人被標注為“k”,來自甘肅省定西市,被錄取到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該趙淑萍告訴記者,自己當年確實收到商丘科技職業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專業是電子方面的”。打算復讀的她沒有去學校報到,而是選擇了復讀。

  記者登錄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發現,“趙淑萍”在2006年9月1日進入商丘科技職業學院普通全日制三年專科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學籍狀態為“已畢業”。學歷信息部分完整,并附有一張照片。

  復讀一年后成績依然不理想,目前在家待業的趙淑萍表示,自己將來不太可能再讀書,不太介意別人冒名頂替自己上大學。她否認有人出錢購買自己的學籍檔案等。

  同樣被標注為“k”的何吉慶來自甘肅省古浪縣,現在就讀于吉林北華大學環境科學專業。接到記者調查電話后,他當即注冊、登錄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發現自己的名字之下果然有一個商丘科技職業學院的專科學籍,其信息顯示2006年9月他入學該校經貿系會計電算化專業,但學籍狀態為“取消學籍”。

  何吉慶表示,自己從來沒有發現自己被冒名頂替,更沒有舉報過冒名頂替者,他很驚訝冒名頂替者的學籍信息被“主動”取消了。

  據他回憶,2006年,他曾接到一位自稱商丘科技職業學院老師的男士電話,問他來不來上學;不來的話,有人出5000到6000元買他的學籍檔案。何吉慶當即表示不可能,后來再也沒有接到這位男士的電話。

  同樣被“主動”取消學籍的還有宋曉艷。宋曉艷來自甘肅省秦安縣,2006年高考后接到商丘科技職業學院的通知書,沒有到校報到,而是選擇了復讀,之后被甘肅隴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英語專業錄取,目前是在讀最后一年。在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上,“宋曉艷”的名字之下有兩個學籍信息,一個為隴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注冊學籍”,一個是商丘科技職業學院的“取消學籍”。

  來自河北保定滿城縣的曹柳也有兩個專科的學籍信息,一個是2006年入學的商丘科技職業學院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一個是2007年入學的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應用專業。不同的是前者狀態為“取消學籍”,后者為“注冊學籍”。

  記者的調查還發現,該校錄取名單上的賈存江、周長欽均有兩個學籍。但來自甘肅靖遠縣的賈存江的妹妹證實,哥哥沒有去商丘科技職業學院上學,而是就讀于甘肅的一所畜牧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來自河北衡水棗強縣的周長欽的家人證實,周長欽就讀于山東濟南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沒有到商丘科技職業學院上學。

  到底還有多少冒名頂替者

  據“良知”介紹,“t”是指該學生需要調劑,而“k”就是所謂的“死檔”,也就是拿假學生往上頂的學生信息。“2006年如此,其他年份也就不必多說了。”看到商丘科技職業學院處理相關責任人并向該名學生道歉的追蹤報道,“良知”表示:“其實處理的這些人只是替罪羊而已,整個造假事件的主題(原文如此,應為“主體”——記者注)是學校。”

  記者統計后發現,整份名單共3323人,其中標注“k”的有528人,標注“t”的有881人。

  前期報道中提及的被冒名頂替的王帥也在名單內,其標注的是“t”。名單顯示其錄取專業為建筑工程技術,之后轉為應用電子技術專業。據王帥回憶,當年他所接到的通知書上的專業的確是建筑類的。他同樣被冒名頂替了。

  對該事件表示關注的湖北教育報刊社副社長、高考咨詢專家張才生分析,包括獨立學院、新創辦高職院校在內的部分院校為了生存,出現一些違紀違規行為。讓學生冒名頂替已被錄取、而又沒有來報到的學生學籍、身份等只是其中一種形式。其他形式還包括“先上車、后買票”,先把學生招進校,然后逼迫教育行政部門來解決學生學籍問題;實在解決不了的,就轉為自考或成教學籍等。

  張才生認為,國家應該出臺專門的教育考試法,通過法律建立完備的監督體系,光靠新聞監督或者曝光一起處理一起的方法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他還建議,隨著近年來高中生源的減少以及人們對高等教育需求質量的提高,應該建立退出機制,一部分在招生、教學質量、就業等方面存在問題的學校應該被淘汰,或者轉軌為非學歷教育的培訓機構。

  5月6日,中國青年報記者電話采訪了商丘科技職業學院副院長蘇進行。蘇進行表示,目前學校沒有查出其他類似“王帥事件”的冒名頂替被錄取、未報到學生的事件,對于學校被指存在幫助沒有正常學籍的學生修改姓名、身份等個人信息,頂替那些被錄取而沒有來校報到的“集體作弊”情況,蘇進行以“絕對沒有”予以否認。

  他表示,2006年,學校對于沒有來報到的學生統一進行了退檔,之后在9月底進行了補錄,不存在讓其他學生頂替這部分學生學籍、檔案、身份的情況。(本報武漢5月6日電 甘麗華) (來源: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Tag: Job | Jobs | 求職

河南一民辦高校被證實多人冒名頂替上大學

河南一民辦高校被證實多人冒名頂替上大學


  


在“商丘科技職業學院2006年高職數據排序3323人錄取名單”中,第N列被命名為“標記”。其中,左下方的說明顯示:“t”表示“調專業”,“k”表示“空沒用”。記者發現,還有部分考生信息中有“丁華英專用”的字樣(灰色底色部分)。

  4月23日,中國青年報刊發了《畢業季再現冒名頂替上大學事件河南一民辦高校被指集體作弊》的報道。4月26日上午,被指集體作弊、助學生冒名頂替上大學的河南商丘科技職業學院有關領導來到湖北隨州職業技術學院,向被冒名頂替的王帥當面表示歉意,并向本報通報了對涉及該事件的有關人員的處分決定。


從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上查詢到的信息顯示,冒名頂替者的學籍信息(上方)已被注銷。 本報記者 來揚制圖

  對于是否還存在類似冒名頂替情況,商丘科技職業學院負責人當時表示將在近期進行詳查,并通報有關結果。

  5月1日,商丘科技職業學院副院長蘇進行電告本報記者:學校進行了調查,沒有發現類似的冒名頂替事件。

  但在4月28日,中國青年報社特別報道部接到一封署名為“良知”的舉報信,信中透露:每年高考(論壇)前學校招生人員都要下到各地去招生,走前學校為他們編好各種宣傳用語,手把手地教他們如何忽悠學生和教師。“這些可以用一句話來總結:無論報沒報本校志愿,無論分數是否達到國家規定(的分數線),都無所謂,先招來再說,進來之后有各種辦法來擺平學生。”“現在想起來真是感覺自己良心備受譴責。”

  中國青年報記者就此進一步調查,證實了多起發生在商丘科技職業學院的冒名頂替事件。

[1] [2] [3] [4] [下一頁]

Tag: Job | Jobs | 求職

河南要求中小學強化管理 嚴格落實24小時巡查制

河南要求中小學強化管理 嚴格落實24小時巡查制


  4月30日,(河南)省教育廳、省公安廳聯合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全省中小學幼兒園強化校園管理,嚴格落實校園24小時巡查制度,以確保學生安全。 通知要求,各級公安機關要將轄區中小學、幼兒園及周邊地區列為安全防范重點,在每天學生上學、放學等重點時段和校園周邊治安復雜的重點部位,增加巡邏力量。為學校配備必要的保安人員、防護器械等。學校要嚴格落實外來人員、車輛、物品進出校園詢問和登記制度,嚴格落實校園24小時巡查制度等。 通知要求,在城鎮小學低年級和幼兒園推行學生接送卡制度。接送卡是家長來校來園接送學生的重要憑證,學校、家長據此辦理交接手續。小學低年級(一、二年級)上學、放學必須由家長接送,如要求自行上學、放學回家的,由家長提出申請,與學校簽訂免接送協議。(記者馮 蕓) (來源:河南日報)
Tag: Job | Jobs | 求職

80后感覺加班像留堂 70后是職場拼命三郎

80后感覺加班像留堂 70后是職場拼命三郎


  “70后”是職場拼命三郎,加班從不對老板“say no”(說不),“80后”認為離婚和結婚一樣值得慶祝,“90后”初吻發生在中學而初夜希望發生在結婚之后……近日,共青團廣州市委對廣州不同階層的上世紀70、80、90年代出生的青年,做了一次生活態度大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工作觀、消費觀、愛情觀、公益觀四個方面。該次調查,每個年齡群投放100份問卷,回收反饋率達96%。調查結果顯示,這三個年代出生的青年在對重大問題的生活態度和心理特質上都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差別。

  工作觀

  “80后”認為加班意味沒效率

  “70后”覺得加班體現責任心

  調查

  “80后”尤其抵觸加班,高達67%的受訪者肯定不會為了工作犧牲節假日休息時間,而且不計較加班酬勞,只有20%的受訪者偶爾會把沒有完成的工作帶回家。

  “70后”堪稱“職場拼命三郎”,56%的受訪者表示絕對聽從老板命令,71%的受訪者經常把沒完成的工作帶回家,48%的人一定會為了工作犧牲節假日休息時間,而且不計較加班酬勞。

  Benny是某知名外企的銷售人員,他所在的銷售團隊一共有19個人,其中7人是“80后”,12人是“70后”。他感覺與“70后”同事最大的差別是:“要加班時,他們會爽快地說'no problem’(沒問題),我們就急著編各種不能加班的借口。”

  Benny認為,加班和小時候被留堂一樣,“總之是發生在壞孩子身上的事,都令人感到羞愧。”他覺得,“要加班就是你工作時間內做得不夠好。”同為“80后”的Roy則認為,加班不是一種健康的值得提倡的生活方式。“以是不是加班來評價員工是不是敬業愛崗,是一種病態的評價方式。”

  然而,“70后” 程先生卻覺得,“70后”對加班不那么抵觸,甚至愿意主動加班,是因為有更強的責任心和集體感。

  消費觀

  “70后”老公“80后”老婆

  一個熱衷儲蓄一個愛花錢

  調查

  “70后”是儲蓄狂,65%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是儲蓄達人;57%的“80后”表示自己是月光族,甚至有13%的受訪者坦承自己是透支狂。而“90后”最熱衷于網購,87%的受訪者幾乎所有東西都以網購方式獲得。

  “80后”的生存壓力最大,66%的受訪者日常最大筆消費是還車貸、房貸,同時,又最講求享受,當他們獲得一大筆獎金時,有57%的人會把獎金花在去一個向往已久的地方旅游。

  在3個年齡群中,“80后”的生存壓力最大。“80后”Benny2008年結婚買房幾乎花光了父母及岳父母的所有積蓄,他笑言,即使啃了老,還是要做“百萬負翁”,一百多萬元房貸分20年還清,“心理壓力非常大。”

  “80后”也是最講求享受的。今年28歲的林銘麗是個護士,她的丈夫章曉輝是個公務員,今年35歲。結婚3年多,兩人最大的矛盾發生在怎樣花錢上。

  “她花錢如流水,我最相信積谷防饑居安思危。”章曉輝說,婚前他就知道太太幾乎所有的收入都花在買衣飾、護膚品等方面,婚后,他開始懷疑太太患有網購強迫癥,“幾乎每天都要從網上買點東西,大到暖風機,小到一塊肥皂,都從網上買,真是鼠標點一點,花錢不眨眼。”林銘麗卻認為丈夫太過節儉,“這么省多委屈自己呀!”她認為,努力工作賺來的錢怎么花都值得。

  愛情觀

  “70后”愛以貌取人

  “80后”離婚看得開

  調查

  “90后”感情觀最為飄忽,51%的受訪者認為在中學階段發生與異性的初吻比較合適,而認為初夜應發生在婚后的受訪者達57%。

  “80后”對離婚最看得開,61%認為離婚和結婚一樣值得慶祝。

  “70后”最愛以貌取人,以外貌選擇另一半的人高達37%;“80后”擇偶更傾向個性,43%;“90后”擇偶更看重愛心,51%。

  剛好三十而立,外企白領王小姐決定離婚。她和丈夫是大學同學,婚齡一年零七個月。“為什么偏要把離婚說成是人生的挫折呢?”她對問卷上的其中一個選項——(離婚是)人生的重大挫折明顯反感。她見證過自己父母不愉快卻勉強維系婚姻,“很傻,為孩子,為父母,都是借口,都是被觀念害了。”

  而38歲的張先生卻不贊成王小姐的說法,“老一輩,不輕易提離婚,面子、傳統觀念是一方面,更關鍵的是,婚姻不是過家家,想玩就玩,不玩就散。”張先生與太太結婚將近10年,他坦言,在有摩擦、鬧矛盾的時候,也想到過離婚。“上有老,下有小,我和妻子是家庭支柱,離婚傷害的何止我們兩個?!”

  “我想,不一定要結婚吧!”21歲的Kary chow感覺離結婚還有點遠,不過,她不諱言體驗過初吻了,“初吻在高一。”

  公益觀

  “70后”帶著子女做公益

  “80后”愛做亞運志愿者

  調查

  “80后”最具有行動力,親身參與公益活動占受訪者的53%,而且,最常參與文化傳承類與扶孤助殘類的公益服務。而“90后”和“70后”參與公益活動的方式最主要是捐錢捐物。“80后”、“90后”都非常期待成為亞運志愿者,95%的“80后”受訪者表示已報名參加亞運志愿服務。

  “志愿服務是幫助別人,提升自己的捷徑。”華師大三學生阿wing說,上大學以后,她積極參加各種社團活動,逐漸認識了志愿服務,從最初探望孤寡,到后來去社區幫助低保家庭孩子輔導作業,再到現在時常和志愿隊的朋友組織各種活動,去街頭慰問流浪者,給他們放電影等。今年2月,她正式成為一名亞運志愿者。

  調查數據表明,70后對公益的熱衷程度不及80后、90后。但通過采訪,記者了解到,70后的下一代反而帶動起父母參與公益的熱情。

  “70后”鄒小姐時常利用節假日陪女兒探訪社區的孤寡老人和低保家庭。鄒小姐說,她的初衷是為了讓女兒知道,社會上還有很多窮苦的人。“形式很簡單,但孩子收獲到開心,不但學會珍惜,而且還懂得關心別人。”而她自己則收獲到幫助別人的幸福感。


Tag: Job | Jobs | 求職

補習-How To Heal A Friendship

補習-How To Heal A Friendship


Jessica and Joyce were best friends in ninth grade. They did almost everything together. Then one day, after a misunderstanding, Joyce stopped talking to Jessica. For more than three months, Joyce refused to talk to Jessica or answer her notes. “During that time, I found out what an important friend she was,” Jessica says. “I couldn't even concentrate when I was studying. I just thought about how to mend our friendship.”

The next semester, Jessica tried again. This time, Joyce was willing to work it out. It took some time and effort, but the friendship was healed.

Most of us have suffered the pain of broken friendships. But the good news is that most friendships can be mended.

Oxford professor Michael Argyle recently finished a 15-year study that explored what makes people happy. What did he find? The key to happiness is having one close relationship and a network of friends. Other studies show that our social connections make us healthier and more resilient to stress. Maintaining long-lasting, healthy friendships is worth the effort!

If there's a broken friendship you'd like to mend, try the following advice.

Give your friend the benefit of the doubt.

It's easy to assume the worst. But if a friend has hurt you, he may not even realize he's done so.

Matt, an American doctoral student, remembers two friendships broken by hurtful words. Both relationships were later healed.

“It's probably true that if someone hurts you, ‘they should have known better, Matt says. “But the fact is we are all human and we mess things up. You need to give people the benefit of the doubt because you will need that, as well.”

Take the initiative to communicate with your friend.

If you've been hurt, your instinct is probably to pull away and protect yourself. But if you do this, the friendship will likely die.

“You need to reach out,” says 20-year-old Jamie, who has restored several broken friendships. “Friendships get broken when trust is lost. Both friends need to reach out and demonstrate they are trustworthy.”


Tag: 補習

補習-How to be a Friend of Yourself

補習-How to be a Friend of Yourself


Friendship with oneself is all important, because without it one cannot be friends with anyone else in the world.- Eleanor Roosevelt

We often focus on building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s that we forget the essential first step: being friends of ourselves. That is the crucial first step if we are to have good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s. How can we have good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s if we don't even have good relationship with ourselves?

The problem might be worse than we expect. Maybe we don't like ourselves without realizing it. Here is a simple checklist; is there anything you don't like about yourself from these list?

Your past

Maybe you have made mistakes in the past which you feel bad about. You might be disappointed with yourself on why you could make such mistakes. Even if that happened in distant past, your subconscious mind still has a reason not to like yourself.

Your background

You might wish that you were born in different family, or that you have different background. Maybe you could not accept the fact that you are not as lucky as others, who seem to get whatever they want effortlessly because of their background.

Your personality traits

You might have some personality traits that you don't like. For example, you may be an introvert and you don't like it; you wish you are an extrovert.

Your achievements relative to others Others might have better achievements than you, and no matter how hard you tried, it might seem impossible for you to match them. You might then think that it's because you are not smart enough or don't have enough talents. Is there anything that resonate with you? All these give reasons to you not to like yourself. That in turn makes it difficult for you to be a good friend to yourself.

Fortunately, there are always things you can do to fix the situation. Here are some tips:

1. Forgive yourself

You may have made those mistakes in the past, but is there anything you can do about them? I don't think so, except learning from them. It's true that you are not perfect, but neither is everybody else. Its normal to make mistakes, so do yourself a favor by giving yourself forgiveness.

2. Accept things you can't change

There are some things you cannot change, such as your background and your past. So learn to accept them. You will feel much relieved if you treat things you cant change the way they deserve: just accept them, smile, and move on.

3. Focus on your strengths

Instead of focusing on your weaknesses, focus on your strengths. You always have some strengths which give you a unique combination nobody else have. Recognize your strengths and build your life around them.

Health Top Tips Nutrition Lifestyle

4. Write your success stories

One reason we may not like ourselves is we are too focused on what we dont have that we forget about what we have. So make a list of your achievements; write your success stories. They do not have to be big things; there are a lot of small but important achievements in our life. For example, if you have some good friends, thats already an achievement. If you have a good family, that is also an achievement.

5. Stop comparing yourself with others

You are unique. You can never be like other people, and neither can other people be like you. The way you measure your success is not determined by other people and what they achieve. Instead, it is determined by your own life purpose. You have everything you need to achieve your life purpose, so it's useless to compare yourself with others.

6. Always be true to yourself

You don't like other people lying to you, right? Similarly, you won't like yourself if you know that you lie to yourself. Whether you realize it or not, that gives your mind a reason not to like yourself. Thats why it's important to always be true to yourself. In whatever you do, be honest and follow your conscience. Remember this quote by Abraham Lincoln:

I desire so to conduct the affairs of this administration that if at the end . . . I have lost every other friend on earth, I shall at least have one friend left, and that friend shall be down inside of me.



Tag: 補習

補習-How Should One Read a Book? 應該怎樣讀書

補習-How Should One Read a Book? 應該怎樣讀書


How Should One Read a Book?

by Virginia Woolf (1882-1941) from The Second Common Reader

Born in England, Virginia Woolf was the daughter of Leslie Stephen, a well-known scholar. She was educated primarily at home and attributed her love of reading to the early and complete access she was given to her fathers library. With her husband, Leonard Woolf, she founded the Hogarth Press and became known as member of the Bloomsbury group of intellectuals, which included economist John Maynard Keynes, biographer Lytton Strachey, novelist E. M. Forster, and art historian Clive Bell. Although she was a central figure in London literary life, Woolf often saw herself as isolated from the mains stream because she was a woman. Woolf is best known for her experimental, modernist novels, including Mrs. Dalloway(1925) and To the Lighthouse(1927) which are widely appreciated for her breakthrough into a new mode and technique--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In her diary and critical essays she has much to say about women and fiction. Her 1929 book A Room of Ones Own documents her desire for women to take their rightful place in literary history and as an essayist she has occupied a high place in 20th century literature. The common Reader (1925 first series; 1932 second series) has acquired classic status. She also wrote short stories and biographies. Professions for Women taken from The collected Essays Vol 2. is originally a paper Woolf read to the Womens Service League, an organization for professional women in London.

In the first place, I want to emphasize the note of interrogation at the end of my title. Even if I could answer the question for myself, the answer would apply only to me and not to you. The only advice, indeed, that one person can give another about reading is to take no advice, to follow your own instincts, to use your own reason, to come to your own conclusions. If this is agreed between us, then I feel at liberty to put forward a few ideas and suggestions because you will not allow them to fetter that independence 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quality that a reader can possess. After all, what laws can be laid down about books? The battle of Waterloo[1] was certainly fought on a certain day; but is Hamlet a better play than Lear? Nobody can say. Each must decide that question for himself. To admit authorities, however heavily furred and gowned, into our libraries and let them tell us how to read, what to read, what value to place on what we read, is to destroy the spirit of freedom which is the breath of those sanctuaries. Everywhere else we may be bound by laws and conventionsthere we have none.

But to enjoy freedom, if the platitude is pardonable, we have of course to control ourselves. We must not squander our powers, helplessly and ignorantly, squirting half the house in order to water a single rose-bush; we must train them, exactly and powerfully, here on the very spot. This, it may be, is one of the first difficulties that faces us in a library. What is the very spot? There may well seem to be nothing but a conglomeration and huddle of confusion. Poems and novels, histories and memoirs, dictionaries and blue-books; books written in all languages by men and women of all tempers, races, and ages jostle each other on the shelf. And outside the donkey brays, the women gossip at the pump, the colts gallop across the fields. Where are we to begin? How are we to bring order into this multitudinous chaos and get the deepest and widest pleasure from what we read?

It is simple enough to say that since books have classes--fiction, biography, poetry--we should separate them and take from each what it is right that each should give us. Yet few people ask from books what books can give us. Most commonly we come to books with blurred and divided minds, asking of fiction that it shall be true, of poetry that it shall be false, of biography that it shall be flattering, of history that it shall enforce our own prejudices. If we could banish all such preconceptions when we read, that would be an admirable beginning. Do not dictate to your author; try to become him. Be his fellow-worker and accomplice. If you hang back, and reserve and criticize at first, you are preventing yourself from getting the fullest possible value from what you read. But if you open your mind as widely as possible, the signs and hints of almost imperceptible fineness, from the twist and turn of the first sentences, will bring you into the presence of a human being unlike any other. Steep yourself in this, acquaint yourself with this, and soon you will find that your author is giving you, or attempting to give you, something far more definite. The thirty-two chapters of a novelif we consider how to read a novel first--are an attempt to make something as formed and controlled as a building: but words are more impalpable than bricks; reading is a longer and more complicated process than seeing. Perhaps the quickest way to understand the elements of what a novelist is doing is not to read, but to write; to make your own experiment with the dangers and difficulties of words. Recall, then, some event that has left a distinct impression on youhow at the corner of the street, perhaps, you passed two people talking. A tree shook; an electric light danced; the tone of the talk was comic, but also tragic; a whole vision; an entire conception, seemed contained in that moment.

But when you attempt to reconstruct it in words, you will find that it breaks into a thousand conflicting impressions. Some must be subdued; others emphasized; in the process you will lose, probably, all grasp upon the emotion itself. Then turn from your blurred and littered pages to the opening pages of some great novelistDefoe, Jane Austen, or Hardy. Now you will be better able to appreciate their mastery. It is not merely that we are in the presence of a different personDefoe, Jane Austen, or Thomas Hardybut that we are living in a different world. Here, in Robinson Crusoe, we are trudging a plain high road; one thing happens after another; the fact and the order of the fact is enough. But if the open air and adventure mean everything to Defoe they mean nothing to Jane Austen. Hers is the drawing-room, and people talking, and by the many mirrors of their talk revealing their characters. And if, when we have accustomed ourselves to the drawing-room and its reflections, we turn to Hardy, we are once more spun around. The other side of the mind is now exposedthe dark side that comes uppermost in solitude, not the light side that shows in company. Our relations are not towards people, but towards Nature and destiny. Yet different as these worlds are, each is consistent with itself. The maker of each is careful to observe the laws of his own perspective, and however great a strain they may put upon us they will never confuse us, as lesser writers so frequently do, by introducing two different kinds of reality into the same book. Thus to go from one great novelist to anotherfrom Jane Austen to Hardy, from Peacock[2] to Trollope,[3] from Scott to Meredith[4]is to be wrenched and uprooted; to be thrown this way and then that. To read a novel is a difficult and complex art. You must be capable not only of great finesse of perception, but of great boldness of imagination if you are going to make use of all that the novelistthe great artistgives you.

* * * *

We have only to comparewith those words the cat is out of the bag, and the true complexity of reading is admitted. The first process, to receive impressions with the utmost understanding, is only half the process of reading; it must be completed, if we are to get the whole pleasure from a book, by another. We must pass judgment upon these multitudinous impressions; we must make of these fleeting shapes one that is hard and lasting. But not directly. Wait for the dust of reading to settle; for the conflict and the questioning to die down; walk, talk, pull the dead petals from a rose, or fall asleep. Then suddenly without our willing it, for it is thus that Nature undertakes these transitions, the book will return, but differently. It will float to the top of the mind as a whole. And the book as a whole is different from the book received currently in separate phrases. Details now fit themselves into their places. We see the shape from start to finish; it is a barn, a pig-sty, or a cathedral. Now then we can compare book with book as we compare building with building. But this act of comparison means that our attitude has changed; we are no longer the friends of the writer, but his judges; and just as we cannot be too sympathetic as friends, so as judges we cannot be too severe. Are they not criminals, books that have wasted our time and sympathy; are they not the most insidious enemies of society, corrupters, defilers, the writers of false books, faked books, books that fill the air with decay and disease? Let us then be severe in our judgments; let us compare each book with the greatest of its kind. There they hang in the mind the shapes of the books we have read solidified by the judgments we have passed on themRobinson Crusoe, Emma,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Compare the novels with theseeven the latest and least of novels has a right to be judged with the best. And so with poetrywhen the intoxication of rhythm has died down and the splendour of words has faded a visionary shape will return to us and this must be compared with Lear, with Phedre,[5] with The Prelude;[6] or if not with these, with whatever is the best or seems to us to be the best in its own kind. And we may be sure that the newness of new poetry and fiction is its most superficial quality and that we have only to alter slightly, not to recast, the standards by which we have judged the old.

It would be foolish, then, to pretend that the second part of reading, to judge, to compare, is as simple as the firstto open the mind wide to the fast flocking of innumerable impressions. To continue reading without the book before you, To hold one shadow-shape against another, to have read widely enough and with enough understanding to make such comparisons alive and illuminatingthat is difficult; it is still more difficult to press further and to say, Not only is the book of this sort, but it is of this value; here it fails; here it succeeds; this is bad; that is good. To carry out this part of a readers duty needs such imagination, insight, and learning that it is hard to conceive any one mind sufficiently endowed; impossible for the most self-confident to find more than the seeds of such powers in himself. Would it not be wiser, then, to remit this part of reading and to allow the critics, the gowned and furred authorities of the library, to decide the question of the books absolute value for us? Yet how impossible! We may stress the value of sympathy; we may try to sink our own identity as we read. But we know that we cannot sympathise wholly or immerse ourselves wholly; there is always a demon in us who whispers, I hate, I love, and we cannot silence him. Indeed,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we hate and we love that our relation with the poets and novelists is so intimate that we find the presence of another person intolerable. And even if the results are abhorrent and our judgments are wrong, still our taste, the nerve of sensation that sends shocks through us, is our chief illuminating; we learn through feeling; we cannot suppress our own idiosyncrasy without impoverishing it. But as time goes on perhaps we can train our taste; perhaps we can make it submit to some control. When it has fed greedily and lavishly upon books of all sortspoetry, fiction, history, biographyand has stopped reading and looked for long spaces upon the variety, the incongruity of the living world, we shall find that it is changing a little; it is not so greedy, it is more reflective. It will begin to bring us not merely judgments on particular books, but it will tell us that there is a quality common to certain books. Listen, it will say, what shall we call this? And it will read us perhaps Lear and then perhaps Agamenon[7] in order to bring out that common quality. Thus, with our taste to guide us, we shall venture beyond the particular book in search of qualities that group books together; we shall give them names and thus frame a rule that brings order into our perceptions. We shall gain a further and a rarer pleasure from that discrimination. But as a rule only lives when it is perpetually broken by contact with the books themselvesnothing is easier and more stultifying than to make rules which exist out touch with facts, in a vacuumnow at least, in order to steady ourselves in this difficult attempt, it may be well to turn to the very rare writers who are able to enlighten us upon literature as an art. Coleridge[8] and Dryden[9] and Johnson,[10] in their considered criticism, the poets and novelists themselves in their considered sayings are often surprisingly relevant; they light up and solidity the vague ideas that have been tumbling in the misty depths of our minds. But they are only able to help us if we come to them laden with questions and suggestions won honestly in the course of our own reading. They can do nothing for us if we herd ourselves under their authority and lie down like sheep in the shade of a hedge. We can only understand their ruling when it comes in conflict with our own and vanquishes it.

If this is so, if to read a book as it should be read calls for the rarest qualities of imagination, insight, and judgment, you may perhaps, conclude that literature is a very complex art and that it is unlikely that we shall be able, even after a lifetime of reading, to make any valuable contribution to its criticism. We must remain readers; we shall not put on the further glory that belongs to those rare beings who are also critics. But still we have our responsibilities as readers and even our importance. The standards we raise and the judgments we pass steal into the air and become part of the atmosphere which writers breathe as they work. An influence is created which tells upon them even if it never finds its way into print. And that influence, if it were well instructed, vigorous and individual and sincere, might be of great value now when criticism is necessarily in abeyance; when books pass in review like the procession of animals in a shooting gallery, and the critic has only one second in which to load and aim and shoot and may well be pardoned if he mistakes rabbits for tigers, eagles for bar-door fowls, or misses altogether and wastes his shot upon some peaceful sow grazing in a further field. If behind the erratic gunfire of the press the author felt that that there was another kind of criticism, the opinion of people reading for the love of reading, slowly and unprofessionally, and judging with great sympathy and yet with great severity, might this no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s work? And if by our means books were to become stronger, richer, and more varied, that would be an end worth reaching.

Yet who reads to bring about an end however desirable? Are there not some pursuits that we practice because they are good in themselves, and some pleasures that are final? And is not this among them? I have sometimes dreamt, at least, that when the Day of Judgment dawns and the great conquerors and lawyers and statesmen come to receive their rewardstheir crowns, their laurels, their names carved indelibly upon imperishable marblethe Almighty will turn to Peter[11] and will say, not without a certain envy when He sees us coming with our books under our arms, Look, these need no reward. We have nothing to give them here. They have loved reading.

Questions for Comprehension and Consideration:

1. The title of the essay gives a sense of offering advice on reading and the author begins her essay by saying In the first place, I want to emphasize the note of interrogation at the end of my title. Why does the author start her essay in this way and what does she really want to point out in her first paragraph which serves as her starting point when she offers ideas and suggestions on reading.

2.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authors idea of Do not dictate to your author; try to become him. Be his fellow-worker and accomplice in paragraph 3. How does your reading experience 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e authors advice?

3. Virginia Woolf says the quickest way to understand the elements of what a novelist is doing is not to read, but to write; and she also gives an example to support it.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example? Have you ever had such experience of experimenting with dangers and difficulties of words ? If you have how do you comment your experience?

4. The author mentions three writers in paragraph 4 and points out that although they depict things totally different they share one same important element. What is it? Read at least one novel of each writer mentioned and try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worlds the authors created and see whether you agree to the comment Virginia Woolf made or not.

5. What is the true complexity of reading and what are the reading processes Virginia Woolf depicts? How do the processes agree or disagree to your reading experience?

6. In the difficult process of reading the author advises us to read some very rare writers who are able to enlighten us upon literature of art. To what extent and on what circumstance they are able to help us?

7. In what sense does Virginia Woolf think that common readers have responsibilities and importance in raising the standards and the judgment of reading?

8. How do you feel the authors rhetoric question Are there not some pursuits that we practice because they are good in themselves, and is not this (reading) among them? Write a passage with concrete examples to show your true understanding of it.

--------------------------------------------------------------------------------

注釋:

[1] the battle of Waterloo Waterloo is a town in Belgium, the place where Napoleon Bonaparte(17691821) and his army was totally defeated.

[2] Thomas Love Peacock (1785--1866),British novelist and poet.

[3] Anthony Trollope (181582), British novelist.

[4] George Meredith(1828--1909),British novelist and poet.

[5] Phedre French tragic poet Jean Racines(16391699) works.

[6] The Prelude British poet William Wordsworths(17701850) long poem.

[7] Agamenon The ancient Greece great tragic poet Aischulos(520 BC456BC) works.

[8] 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 British romantic poet.

[9] John Dryden(16311700) British poet and critic.

[10] Samuel Johnson(17091784) British writer.

[11] Peter one of the twelve disciple of Jesus Christ.

應該怎樣讀書

弗吉尼亞伍爾夫

首先我要特別提醒讀者注意本文標題后面的問號,即便我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答案或許也只適合我自己而并不適合你。其實,指點別人怎樣讀書的唯一建議,就是別聽從任何指點。遵循自己的直覺、運用自己的判斷,去得出自己的結論。如果我們對此有共識,我就可以無拘束地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議,因為這些看法和建議不至于會禁錮你的獨立見解。而獨立見解,正是讀者應具備的最重要的品質。那么,關于讀書,會有些什么規則呢?滑鐵盧之戰無疑是發生在某特定一天中的一場戰役;《哈姆雷特》一劇是否就一定比《李爾王》更好呢?這問題想必很難回答,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見解。如果讓權威之說占據我們的圖書領域,無論它們多堂皇、多嚴實,讓它們指點我們怎么讀、讀什么和對所讀之書做出評價,都無疑破壞了書之魂中所蘊涵的自由與開放精神。我們似乎在任何方面都有習俗和規范,惟獨在讀書方面沒有。

要真正享受自由(恕我用這一陳詞),就必須要有自我約束。我們不能徒勞而無益地濫用自己的精力和才智,就像為給一株玫瑰澆水而噴灑了半個花棚一樣。我們應當適宜而扎實地善待自己的精力和才智,現在就立馬開始。這也許是我們在圖書館首先面臨的困難。何為立馬開始?我們面對的似乎是龐雜繁紛的堆砌:詩歌、小說、歷史、傳記、詞典、藍皮書;不同種族不同年代的男女用不同語言寫就的不同品位的書;它們一本本緊靠著排列在書架上。而院外,驢子在咴咴地嘶叫,女人在水井邊嘰喳地閑聊,小馬駒在田野上自由地歡跳。我們從哪入手呢?我們怎么才能從紛繁的雜亂中理出頭緒,進而從我們的所讀中獲取最深最廣的歡愉呢?

無庸諱言,書籍有類別之分,比如小說,傳記,詩歌等等。我們應該從各種不同類別的圖書中獲取不同的營養。然而,事實上,只有少數人能正確對待書籍,從中吸取其所能給予的一切。我們常常帶著模糊而矛盾的觀點來 ,要求小說該真實,詩歌應該不真實,傳記必須充滿溢美之詞,歷史得強化我們固有的觀念。閱讀時,如果我們能摒棄這些偏見,便是一個好的開端。不要強作者所難,而應與作者融為一體,作他的同路人和隨行者。倘若你未開卷便先行猶豫退縮,說三道四,你絕不可能從閱讀中最大限度地獲取有用價值。但是,字里行間不易察覺的精妙之處,就為你洞開了一個別人難以領略的天地。沉浸其中,仔細玩味,不久,你會發現,作者給予你的,或試圖給予你的,絕非某個確定意義。一部小說的三十二個章節--------如果我們先來討論怎么閱讀小說的話-------猶如建筑的構架,但詞匯比磚頭令人更難捉摸。閱讀比之于觀看,當然是個更為長久而復雜的過程。也許,最為快界地領略小說家工作的原理的方法,不是讀,而是寫;去冒險與詞匯打交道。回憶一下某個曾給你留下獨特印象的事件:街角處你碰到兩個人正在交談,當時周圍的場景是,樹在隨風擺動;街燈燈光搖曳不定;說話人聲調悲喜交集;那一刻你感受到的情景全然融合在一起。

可是,當你試圖用語言來再現這一場景時,它卻支離成上千個抵觸的印象,有些得略述,有些得加強。就在你訴諸文字的當兒,當初的感受已蕩然無存。拋開詞不達意的支離碎片吧,去打開大師們的名著吧,比如笛福,簡奧斯丁,哈代。這時,你當能更好地領會他們的精妙。我們不只是站在不同的大師面前---笛福,簡奧斯丁,或者托馬斯哈代----實際上我們是置身于完全不同的世界。在《魯賓遜漂流記》中,我們跋涉于久遠的征途,一個事件接著一個事件發生,事件與事件之間順序就足以構成其巨制。如果說戶外和冒險之于笛福是大顯身手的領地,那么,對于簡奧斯丁就無關緊要了。奧斯丁的世界是客廳,她通過活動于客廳里的任務的對話,反映人物性格。習慣了奧斯丁的客廳和通過客廳所反映的意向以后,我們再轉向哈代,腦袋似乎有一次發暈了。我們置身于荒野之中,星星在我們頭上閃爍。在這里,人類靈魂的另一面----孤寂中迸發的黑暗面,而不是處于凡世塵囂時所表露的光明面----被充分解剖。這里展示的不是人與人的關系,而是人與自然和命運的關系。三位作家描述了三個不同的世界,他們各自的世界是個連貫一致的整體。他們謹慎地遵循著各自觀察事物、描述事物的法則。無論作家傾向性多大,讀者不會在其中迷失方向,不至于像讀某些不在行的作者的作品那樣,在同一本書里看到兩個截然不同的現實。因此,閱讀一個個偉大小說家----從簡奧斯丁到哈代,從皮科克到特羅洛普,從司各脫到梅瑞迪思----你簡直就如翻江倒海,被一會兒扔到這里,一會兒拋向那邊。讀小說是一門艱難而復雜的藝術。要想利用小說家----偉大的藝術家----給予的一切,你不僅的具備洞察的策略,你還得具有勇敢的想象。

*****

我們只要比較一下,,事情就很清楚,閱讀的奧秘就在于此。以盡可能的理解去感受,這只是閱讀的前一半過程,如果想獲得一本書的全部愉悅,還得完成另一個過程,即對各種感受進行梳理和鑒別;把變幻不定的印象固化為明確和堅實的感受。但這不必操之過急,應靜待閱讀的塵埃落定,你的困惑和質疑已經沉淀之后;出去走走,和朋友聊聊,揀去玫瑰花葉上的枯瓣,或者上床睡一覺。就這樣,不經意間,造化之神在我們全然不知中完成了它內化轉變的過程,書重又給我們帶來全新的意義。它以其完整的意義浮現在我們心際。而完整地領會全書,和只領會它的片言只語,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書中的細節已各得其所,我們從頭到尾看清了它的整體形象,正如谷倉、豬圈或教堂。現在我們就可以在書與書之間進行比較了,就像比較不同的建筑一樣。這比較意味著我們的態度起了變化,我們不再是作者的朋友,而是他的審判者;正如作朋友我們不能不充滿友情一樣,作審判者我們就不能不嚴厲了。那些耗費我們時間和情感的書,其作者難道不能被看作是罪犯嗎?那些充滿謬誤、捏造、腐朽與弊病的書,其作者難道不是社會最陰險的敵人,不是腐化者和墮落者嗎?我們必須做出嚴厲裁判;我們把每本書都與其同類中最杰出的作品來做對比。這類作品的特點我們已經了解,我們對它們的裁決更加深了這種了解,比如〈魯濱孫漂流記〉、〈愛瑪〉與〈還鄉〉等。把你讀到的小說與它們相比----即便最新和最次的小說,也都應該與這些最杰出的小說進行對比評判。詩歌同樣如此。當令人陶醉的韻律被淡忘,當詩中詞語的美妙意象已經消失,一種視覺形象會出現在我們的腦際,不妨把它與〈李爾王〉、〈費德爾〉和〈序曲〉相比,即使不與它們相比,也要與別的最好的,或者我們認為最好的同類作品相比。可以肯定的是,新創作的詩歌和小說的新穎之處,就在于它們的膚淺,我們無須完全改變評判過去作品的那些標準,只要稍做變動即可。

如果認為閱讀的第二個階段,即評判和比較階段(整理那一涌而至的眾多印象),與第一個階段一樣簡單,那是不明智的。擱下手中的書繼續閱讀,心中對種種意象進行比較,同時還要廣泛閱讀、充分領悟,以確保這樣的比較能形象而富有意義----這無疑是困難的。如果再加上這樣的要求,那就難上加難了:不僅這類書如此,這種審視也很普遍;這里處理不夠妥當;這里很成功;這地方是個敗筆,這兒猶如神來之筆,等等。想勝任這一職責的讀者,必須具有非同凡響的想象力、洞察力和學識,這絕非易事,最自信者也恐難找到自身這樣的潛能。那么,免去閱讀的這一過程,讓批評家、讓圖書館里衣冠楚楚的權威來為我們決定書的最終價值這個問題,難道不更明智些嗎?非也!我們可以強調同感的價值;我們可以在閱讀中忘掉自己。但我們清楚,我們不可能與別人完全同感,也不可能完全忘掉自我,內心深處似乎總有一個無法平息的魔鬼在低語:我恨!我愛!。而正是這愛恨之情,密切了我們與詩人和小說家之間的關系,讓我們無法容忍另一人橫亙其中。即便結果不符,評判不對,但閱讀中我們的品位,既震撼我們的感覺,無疑都深深打動和啟迪了我們。我們通過感受獲知;壓抑個性會導致它的弱化和枯竭。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還可以培養自己的品位,使之得到某種調控。飽覽各種書籍(詩歌、小說、歷史、傳記)之后,當你停下閱讀,面對更廣泛的空間,即真實大千世界中的各種矛盾時,你會發現,你的品位變化無幾,它不急切,而是更加深思熟慮。它不僅令我們對具體書籍作出評判,還會告訴我們某些書所具備的類似的共同特點。注意,它會告訴我們什么是共同特點。它會引領我們去讀《李爾王》,然后再讀《阿伽門農》,從而去發現這共同特點。因此,有品位作向導,我們可以超越具體作品,去尋找把書籍歸于一類的特點,然后為這些特點命名,并由此建構出幫助我們感知的規則。從這種辨別中,我們獲得更深入、更珍貴的愉悅。然而,規則只有在與書籍本身碰撞過程中不斷被打破,才會更有生命力,因此,沒有什么比憑空制定規則更容易、也更笨拙了。為了能鎮定地完成這一困難任務,我們不妨轉向那些很獨特的作家,是他們讓我們認識了作為藝術的文學。柯爾律治、德萊頓和約翰遜在他們嚴謹的批評中,詩人和小說家在他們深思熟慮的表達中,均顯出了驚人的英雄所見。他們展現并固化了我們內心混沌深處那些翻騰、模糊的思想。而只有當我們在閱讀中真切產生了問題和獲取了建議,才讀有所獲。如果只是一味順從其權威,就像躺在灌木蔭處的羊群那樣,是別指望獲得幫助的。只有當他們的規則與我們的發生碰撞并征服我們時,我們才能理解之。

如果讀書之道就是如此,如果讀書需要最珍貴的想象力、洞察力和評判力,你也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既文學實在是一門非常復雜的藝術,即便讀了一輩子的書,也很難對文學評論做出有價值的貢獻。我們始終都是讀者,我們不必戴上只屬于被稱為批評家的少數人才能戴上的榮耀桂冠。但作為讀者,我們依然有自己的責任和重要地位。我們提出的標準和做出的評判,潛移默化地成作家進行創作的氛圍的一部分。即便沒有出版,它們也會對他們產生影響。而這影響,如果導引得好,有活力、有個性,且誠摯真切,會非常有價值。尤其是當批評正處于一種必需的擱置狀態之時,情形更是如此。書籍進入評論,就像動物進入射擊場,評論家只有短短一秒種時間裝彈、瞄準和射擊,所以如果他把兔子看成老虎,把老鷹看成百姓的家禽,或者完全脫靶,或者誤中了正在附近田野里安詳吃草的牧牛,都應該原諒他們。如果作者能在評論界變幻莫測的炮火之外感受到另一種批評,感受到那些因愛讀書而讀書的人們的看法----這些人的評論也許不很及時,不很專業,但卻很共鳴,很認真----這難道不足以促使他提高作品的質量嗎?如果通過我們的努力,圖書的世界變得更有影響力,更豐富,更多樣,這難道不是值得我們追尋的目標嗎?

當然,誰又會在閱讀時老想著實現一個目標呢?無論這個目標多么令人向往?生活中有些事我們追求,不就是因為這追求本身很值,而我們又樂在其中嗎?而讀書,難道不是這些樂事中的一個嗎?我有時遐想,當世界審判日最終來臨,那些偉大的征服者、律師、政治家前來領取他們的獎賞:王冠、桂冠和永久鏤刻在不會磨滅的大理石上的名字時,上帝會轉向圣彼得,而當他看到我們夾著書向他走來時,他會不無妒意地說,看啊,這些人不需要任何獎賞。我們這里也沒有可以給他們的獎。他們熱愛讀書。



Tag: 補習